为什么二战时英国还在用转轮手枪?
岂止是二战,迄今为止,我们无比熟悉的香港警察仍然配备着相当数量的长管点38左轮手枪(军装人员),甚至我们内地也一直尝试性的换装05式转轮手枪。
纵然有些人戏称这样的枪械换装是历史的倒退,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转轮手枪在实战中仍然具备着半自动手枪无法追及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开枪过程中,转轮手枪永远不会遭遇卡壳。
尽管传说中的点三八英寸已经超过了9毫米,但由于转轮手枪无法改进的气密性等问题,加之部分转轮手枪沿用的是短管,该款手枪的射程和威力远远比不上同口径的军用或警用手枪。
可在实战中,如果手枪遭遇卡壳该怎么办?
答案当然是操作者直接拉动枪栓,但这需要时间,甚至在近身缠斗中,持枪者有可能连枪栓都都无法拉动。
但如果他拿的是转轮手枪,这个问题就无需考虑了,因为当子弹打不响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再次扣动一下扳机,总不能他那么倒霉,连第二发子弹也是臭蛋吧?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发生在2006年的徐步高枪击案,正因为遇袭的香港警察使用的是转轮手枪,他们在偷袭中才幸免于难。
2006年3月17日,两名香港警察在一处地下行人隧道中巡逻时,二人突然遭到一名持枪歹徒的开枪袭击,两名警员同时中弹受伤。
歹徒在打光了枪内的所有子弹后,直接扑向两位受伤的警员企图抢夺警枪,首先遭到袭击的冼姓巡警在持枪的手腕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下仍然连开两枪(没能命中目标),但第二枪遭遇了臭蛋。
由于转轮手枪的独特特性,他又轻松打出了第三枪,纵然这一枪也打空了目标,但由于这支枪连续在击发,企图抢枪的这名歹徒也被这名受伤的警员死死拖住。
利用这样的机会,另一名受伤的警员对准歹徒连开五枪,最终将其击毙。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二人使用的是手枪,当第一个警察遭遇臭蛋的时候,他必须要拉动一下枪膛才能重新击发,但此时已经受伤的他有没有这个力气完全是个未知数。
且不说利用这样的时差,歹徒完全有可能会提前扑向第二个受伤的警员,危险系数会再度增加。
可以说,转轮手枪的射程虽然一般,威力更是一般,由于装弹量通常只有六发,火力持续性也远远不如手枪。
但在不考虑距离和威力的近战环境下,至少在有限的枪战中(几发子弹就解决的战斗中),转轮手枪的实战性优势恐怕要好于半自动手枪。
而在二战时期,转轮手枪在欧洲的配备对象更是特殊,要么是欧洲军队里的军官,要么是普通的警察。
如果是军官,他们通常不会冲在战场第一线,在不需要与对手进行重火力对射的背景下,转轮手枪的作用更像是一种礼节性配枪或自卫手枪。
如果是普通的警察,他们更缺乏持有重火力的对手,转轮手枪已经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