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员外”是指哪类阶层?相当现在的什么?
2022-08-18
2 阅读
员外,即“员外郎”的简称,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原本相当于现在的中下层干部。
员外郎的外,即编外,员额不定,从战国时即存在,最多时有几千人。
不过从最开始,员外郎一职就位列各级大夫之下,并非高官,因此也非上层阶级。
历史上的员外郎,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副官”。
员外郎本就多为散官,有官名而无职事,偶尔做些公务杂务。
明中期以后,员外郎彻底成为闲职。
你可以这么理解,与其说员外郎是“官”,不如说是“吏”才更贴切。
员外郎与吏惟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员外郎的后代有资格参加科举。
所以说,“员外”的起点并不高。
由于后世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贾有称员外者。
但员外并不是一个好的赞誉性称谓,对富商大豪称员外可能会被打。
它只是一个中下层阶级里比较上品的称谓,而对那些真正的富豪来说,这个称呼反而配不上他们的身份。
换句话说,“员外”一称,纯粹是矬子里拔大个。
所以,在古代小说里可见,被称为员外的,基本都是土财主之流。
而真正的名流士绅不屑此称呼,甚至有所鄙视。
《儒林外史》里,只有称呼乡下土财主才叫员外,比如王员外。
而对于那些名流士绅则称“XX老爷”。
致休官员也不会称为员外,比如严贡生讹诈船夫说自己的云片糕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而不会说张员外、周员外。
因此,员外这种叫法并不高级,只是中下层阶级里的称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