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后,汉献帝被逐出许昌,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2022-08-18
3 阅读

曹丕篡汉后,汉献帝刘协被赶出许都,另行安置,其封地为山阳公国,毗邻京都洛阳。

在刘备称帝后,刘协也没有跑去投靠刘备,这是为何呢?

我们一起仔细的分析一下其中曲折。

一、曹丕为何要篡汉?

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了曹魏帝国,那么曹丕为何没有像他的父亲曹操那样继续当魏王,而要篡汉即位呢?

首先,人心已经趋曹。

经过汉末大乱, 曹操几十年的文治武功,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上层社会对于汉室天下已经丧失了信心,或者说对于汉室天下已经没有感情。

在他们的意识中,汉室天下已经沦丧,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而且,忠于汉室天下的人要么归于刘备,要么已经被曹操和曹丕清除,留在北方的人已经归附曹氏。

因此,总体上说,人心已经趋向曹氏。

其次,曹丕缺乏曹操那样的魄力。

曹操的地位是通过赫赫战功取得的,而曹丕在这方面缺乏基础,他最大的根基就是对于曹操的继承权。

如果曹丕放弃这个权力而继续担任魏王,到了他的后代,这种继承权将会愈来愈弱,这对于家族的传承非常不利。

霍光在世的时候,在朝堂之上可以呼风唤雨,废立皇帝,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到了他的儿子这一辈很轻易的被灭族,可见其权力基础非常的脆弱。

曹丕要想避免霍光后代悲剧的重演,必须篡汉以维持其正统性,将君君臣臣的纲常礼仪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伦理关系。

没有高度的权威,就只有通过纲常礼仪来维持君臣关系,只有这样,曹氏基业才能够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因此,曹丕由于缺乏曹操那样的权威和魄力,只有通过篡汉形成新的君臣关系才能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

最后,功臣宿将的推动。

功臣宿将们追随曹操平定了大半个天下,许多人将生命留在战场之上,他们为了百姓的和平与安宁?

这确实有抬举他们的嫌疑,毕竟那个时候的他们并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和高度,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出生入死的追随曹操呢?

很显然就是为了博取功名,为了封妻荫子,为了身后名。

曹操去世之后,这些人就将希望寄托在曹丕的身上,如果曹丕即位为帝,他们些人将是开国功臣,必然有一大波的红利可以分享。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曹丕称帝,他们就可以形成固定的君臣关系,这波红利就传承下去延及子孙,造福整个家族。

如果曹丕一直不称帝或者拖延称帝,这对于那些浴血奋战的功臣宿将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一旦有其他的野心家图谋帝位推翻了曹丕,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大半辈子的血汗就白费了,因此要想将这些福利固定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曹丕推上帝位,他们的地位和福利将会稳定下来。

因此,表面上看是曹丕急于篡汉,实际上是一大波推手在后面拥戴曹丕即位,这不但是曹丕的目标,也是这些功臣宿将毕生的目的。

可见,在篡汉上,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曹丕是如何对待汉献帝刘协?

曹丕除了夺取了刘协的皇位外,总体上对他还是不错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保持天子礼仪,继续奉汉为正朔,并且维持汉的服色,依然可以建立汉宗庙继续奉汉祀。

另外一方面,封刘协为山阳公,以山阳作为刘协的封地传承下去。

同时封刘协四个儿子为列候,并纳刘协两个女儿为嫔。

在礼仪和赏赐上不亏待刘协,又对外宣称天下好的东西都可以共同分享,以安抚其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善待了这位退休的前皇帝,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礼让。

相比后世的刘宋皇帝刘裕对待东晋末代皇帝以及皇族而言,可谓天壤之别。

刘裕不但杀了在位的皇帝,还将司马氏一族几乎赶尽杀绝,心狠手辣,前无古人。

刘协作为山阳公的首位君主,其公国一直延续了将近90年,直到公元309年被北方胡人消灭,山阳公国才被废除。

三、刘协为何不乘机投靠刘备?

刘协被迫禅位后,曹丕将刘协的封地放在山阳县,因此称为山阳公国,位于司州河内郡,其国都为浊鹿城。

那么刘协在听说刘备即位后,他为何不跑去投靠刘备呢?

干嘛为何非要老死在这个山阳公国内呢?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应该有以下几个缘故:首先,刘协已经心灰意冷,不再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从公元189年被董卓扶上地位伊始,一直到公元220年被曹丕逼迫禅位为止,刘协已经当了31年的皇帝,其在位时间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在位时间都要长,可是在位时间长对于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没有任何实权,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无法护佑的皇帝,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有意义,也只是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傀儡而已。

刘协也不是没有抗争过,从郭汜李傕时代,到曹操时代,他都曾抗争过,可是每次抗争都是以血淋淋为代价而告终,最终导致身边最亲的人一个个的离去,如皇后伏寿,再如董贵妃等等,无不惨遭杀害。

这样的抗争对于刘协来说已经是承受不起的代价,特别是随着曹操势力日益庞大,已经充实了朝野内外,再继续抗争,除了无谓的死亡和流血外,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刘协已经彻底的放弃了昔日高涨的雄心壮志,甘愿舍弃皇帝的尊荣和地位,甘愿从此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归于平凡。

其次,即使投奔刘备也不能带来什么改变。

不想当山阳公,跑去投奔刘备怎么样? 其实在刘备那里的待遇也不见得能够比曹丕这里强,毕竟曹丕的帝位是刘协禅让的,而刘备的帝位是自己争取的。

从道义的角度来讲,曹丕还是很感激刘协的禅让。

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其帝位是自己一刀一枪,浴血奋战得来的,和刘协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这个时候刘协突然出现在刘备的面前,刘备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非常的难堪,该如何处置这个已经退位的皇帝呢?

将自己的帝位让给刘协?

不说自己不甘心,麾下那么多功臣宿将也不答应。

可是不让位,又该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因此刘协的到来必然让刘备处于尴尬境地。

让又不能让,不让又说不过去,这种情况对于刘备来说非常尴尬,对于刘协来说何尝不是呢?

因此最好的情况就是不要出现在刘备的面前。

可见,刘协投奔刘备不能,也不会给带来更好的改变。

再次,山阳公国既是福利也是囚笼。

为了保证刘协不外逃,或者说被某些人利用,曹丕为了安置刘协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将刘协的封地放在河内郡,这个是曹魏统治的腹地。

第二件事:给刘协划分了一块地方为山阳公国。

第三件事:给山阳公国建造一座城池为国都。

第四件事:给刘协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侍卫。

通过从外到内四种方式的安排,从而将刘协限定在这个特别的地方,再也无法顺利的逃脱。

可见,山阳公国既是刘协的福利,也是他的囚笼。

如果他一辈子甘愿于此,可以享受平淡而祥和的生活就是福利。

如果有异心,那么这里将是他一生的囚笼。

最后,山高路远是刘协不可克服的困难。

从浊鹿城到蜀汉汉中,其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了六百多公里,如果按照可行走的路线来算,其路程必然超过了一千公里。

从曹魏的腹地到达汉中,除了要通过重重关卡之外,还要克服山高路远带来的艰辛,即使在现代社会,借助良好的工具,以徒步的方式旅行这么远的距离也是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更何况像刘协这样一个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夏侯霸独自一人从曹魏陇右逃往汉中就差点死在崇山峻岭之中,而夏侯霸还是久战沙场,熟悉野外生存的老将尚且如此,那么放在刘协的身上,他又怎么可能克服这些连夏侯霸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呢?

因此,突破上千公里去投奔刘备对于刘协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四、总结曹丕篡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已经无法挽回,已经当了31年傀儡皇帝的刘协在经过多次抗争失败而付出惨重代价后,也从心里承认了这一现实情况。

对于刘协来说,即使逃到刘备那里也不过另外一个傀儡皇帝而已,既然这样何必要如此劳心费力呢?

因此,不如这样呆在山阳公国坐观天下变化更合适一些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