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什么被称为中堂?这是多大的官?

2022-08-18
5 阅读

电视剧《康熙王朝》有一幕讲朝堂君臣讨论要不要裁撤吴三桂等“三藩”。

纳兰明珠是康熙皇帝的托,支持康熙的削藩计划,被亲切地称呼为“明中堂”。

索额图等大臣,收了吴三桂“孝敬”的银子,竭力维护吴三桂,认为他是大清取得天下的头号功臣。

朝廷再逼迫防范他,吴三桂就算不想反也要反了。

列位臣工纷纷吹捧“索中堂”老成谋国,有大局观。

“中堂”之称起于唐朝(另一说为北宋),宰相们商议国事的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

因宰相们在中书省政事堂办公,故以中堂指代宰相,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种尊称。

明朝以内阁首辅、大学士代替宰相之职,清朝承袭,故内阁大学士有被尊称为中堂。

清朝为了平衡满汉关系,六部各设满、汉尚书一名,分别位于部里东西两侧办公,管理各部的大学士则坐镇大堂,称“中堂”。

陈廷敬彼时在朝堂上还只是尚书职,并未加衔内阁大学士,只能被称为陈尚书。

候补内阁大学士被称为协办大学士,在正式殿阁大学士空缺时会统领各部,如纪昀(纪晓岚)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主管礼部,也被称为“中堂”;刘墉(刘罗锅)迁体仁阁大学士;和珅拜文华殿大学士,由于乾隆信任恩宠更是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因此,按照官职品秩,有人将纪晓岚、刘罗锅、和珅称为乾隆时期三大中堂。

不过,内阁虽然地位尊崇,但逐渐被束之高阁,架空闲置,由军机处顶替。

军机大臣的实权大过内阁大学士,成为宰相的象征。

纪晓岚和刘罗锅并未进入军机处,但和珅官拜领班军机大臣,所以《清史稿》说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头衔来自“三殿三阁”,名义上满汉大学士各两位、协办大学士各一位,满编十八人,虽然不会授满,如乾隆擢升富察·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后,后世皇帝再也没有授予此头衔,但同一时期的殿阁大学士数量依旧庞大,被称为“中堂”的人很多,“宰相”遍地走。

后来,清朝中央权威日渐衰落,“礼崩乐坏”,卿大夫八佾舞于庭,除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被称为“中堂”,地方总督、巡抚私下书信、交谈都用“中堂”恭维吹捧,更是烂大街了。

内阁还可以通过票拟获得部分决策权,内阁首辅权柄大大重于次辅、大学士等阁臣,总揽朝政,是官僚系统的重要流传节点。

军机处只是一个秘书机构,听旨办事,重大事情只能军机大臣一起商量,领班军机大臣只是主持作用,无法单独拍板,乃皇帝的附庸。

清朝统治者的专制使得财政、军事、民政等各条线是分散的,除了最高统治者没有第二个人能重新整合。

明朝灭亡得如此之快在于权力中心散了,崇祯皇帝是藩王入京,权力中心还未与系统兼容,加上接手烂摊子,结构更加不稳定,。

瘫痪,崇祯皇帝只能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和大学士,依旧不顶用。

明朝政权已经没办法运行了,中心垮了之后,更是全局崩溃四散,没有领导核心。

南明朝廷无法整合,一盘散沙。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庚子国难中出逃,可是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还在正常运作,这个围绕慈禧的结构本身没有垮掉。

南方督抚张之洞、刘坤一等发动东南互保拒不奉诏,却没有一个自立为王,或出兵勤王劫走光绪重新掌权。

京师陷落,太后皇帝出逃,朝廷却没有亡,待清廷与列强签订条约后,慈禧还能回朝。

事后,袁世凯派张勋迎奉慈禧拍马屁;张之洞去京师磕头接受监视;李鸿章乖乖北上议和谈判被骂成狗;把东南督抚一撸到底,秋后算账。

清朝没有像明朝一样瓦解,政权没有瘫痪,可是已经难以控制地方,亡与不亡只是名义上的差别,只需一点火星。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