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
2022-08-18
6 阅读
古代统治者修长城,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蛮族的入侵,主要考虑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为了某种为了炫耀的“面子工程”。
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军队,是骑兵,特点是行动快。
他们的战术是快进快撤,进来抢掠一番就走,事先又摸不准它从哪里进来,在边境驻军防御,太分散了抵抗力量短期内集中不起来,太集中了敌人从别处进攻就来不及抵御。
修长城就是为了把边境线用高墙连起来,敌人的骑兵来了没法越过,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敌人没有足够的破坏城墙的能力。
城墙顶部足够宽阔又相对平坦,哪里发现了敌人有入侵动向,一举烽火,就可以沿着城墙调兵。
至于城墙修多高多宽,实用就好。
高度足可以抵挡骑兵跨越,顶宽足可以跑马行兵。
若修得更高更宽也不是不会,但是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要考虑成本问题。
修长城的作用,虽然修了以后当时就能显现出来,过后的意义则更大,可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要征发大量的民工,还可能会违背农时耽误农业生产,还会有人员伤亡造成家庭悲剧。
因而,修长城的负面印象,在国内“深入人心”。
后来还编出《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故事,骂秦始皇修长城。
可见修长城对当时人们的伤害是多么深刻。
我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早就注意到人民休养生息的重要,当然不是说他们就比别国的统治者仁慈,而是为了自己统治权的巩固。
不像古埃及古罗马那样的奴隶制政权,驱使大量奴隶,修筑金字塔、斗兽场之类豪华奢侈设施。
因此,没有出现上百米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