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诸葛亮在南征时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由此可见,在古代军事家的认知中,武力攻城是下策,非不得已是不会选择攻城的。
而且众所周知,攻城战是代价最高的一种战争模式。
那么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呢?
绕着走行不行?
我们首先来说下,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
一、你绕不过去自西周时代开始,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后来各个朝代不断修筑,慢慢形成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成功,几乎把游牧民族彻底抵挡在了关外,让他们再难进犯中原。
这样一来,在没有“空军”的古代,外面的游牧民族们要想劫掠中原,除了攻破长城,别无选择。
那能不能绕过长城呢?
答案是否定的。
长城的跨度,不允许敌人花费大量精力去绕路,即使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也不行。
就算是找到了缺口,避开长城悄悄进入了中原,他们也要担心后路被切断,分分钟有包饺子的危险。
所以但凡想劫掠中原,游牧民族都会死磕边城,先攻下一座关键节点大城作为通道,然后派重兵守护,以留作返回的后路。
否则的话,他们宁愿挨饿,也不会轻易地绕路进入中原,因为这关乎他们整个族群的生存问题。
二、你不得不攻城古代战争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掠夺资源和占领土地。
而筑城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东西,两者是相矛盾的。
你想获取城中的资源,就必须先把坚硬的城墙先破开才行,你绕过去的话就意味着你什么都得不到。
特别是远离本土作战的军队,后勤补给困难,粮草的来源很多时候都是靠着“以战养战”,把敌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你光是一味地绕过城池,狂突猛进,那战争的最后你将什么都得不到,还会有全军覆灭的可能,毕竟你的粮食很难得到保证,那战争也变得没有了意义。
而且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是建立在比较关键的位置,要不就是战略要地,要不就是商路的重要支点,占领了这些城池,可以辐射控制很大一片地方,意义重大。
就像1645年4月的扬州攻防战,当时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南明朝廷只能在南京、扬州、湖广等地继续抵抗。
按理说,清军完全可以围困扬州让城中明军弹尽粮绝后自己投降。
可是为了尽快覆灭南明,完成中原统一的目标,清军集结了10万大军,连续不停歇地猛攻5天。
最终在付出沉重代价后,于25日攻破扬州城,南明名将史可法英勇就义。
扬州城处在南北交通枢纽,是中原漕运、盐运的重要支点,历来富庶,商业繁荣。
而且这里有着深厚的“抵抗传统”,绝不会轻易投降。
综合这些原因,清军多次劝降无果后,只能大军攻城,并且在城破后“十日不封刀”,造成了“扬州十日”的惨剧。
但扬州城破,也意味着南明失去了最后的一丝复国希望,很快便被灭亡,清朝自此开启了近300年的统治。
所以说,攻城虽然是一种惨烈的战争手段,但是城破后还是很诱人的,资源、土地、名望在城破哪一刻,全都是你的。
可攻城也是有着巨大风险的,一旦久攻不下,那战争就会充满了变数,随时有可能失败。
那能不能绕着走,不攻城呢?
这也是可以的,主要还是看战略目的,和自身实力,加上将领的谋略。
毕竟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璀璨,古人的智慧不可揣度,有时候绕着走能达到的战略目标,比攻城所得到的还要多。
曾经强大的蒙古帝国就经常“绕过去”。
作为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成吉思汗带领他们横扫了亚欧大陆,统治了广袤的区域。
他们在征战过程中,最惯用的战略就是源于蒙古族围猎的“大迂回包抄战略”。
它与孙子的“诡道”一脉相承,讲究的是避开正面交战,绕过易守难攻的城池,出其不意地越过雪山、草原、大漠,穿插向敌人后方,或者防守薄弱处,然后相互配合形成大包围圈,迫使敌人迅速瓦解,从而取得胜利。
这种大穿插的战略,极其考验统帅的智慧与军队的韧性,以及强大的战斗力。
但这种战略往往也让蒙古军队以极小的代价赢下战争,收获丰厚。
1230年,蒙古对金国的攻势严重受挫,在攻打庆阳、卫州、潼关等诸战役中接连败北,大军被金军主帅完颜合达帅军阻挡在军事重镇潼关一带,久攻不下。
眼看粮草不足,后方占领区也有不稳的迹象,加上宋军还在旁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是覆灭的下场。
蒙军主帅窝阔台当机立断,采取了成吉思汗留下的计策,不顾宋国的反对,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潼关的金军后,命大将拖雷率右路军自凤翔过宝鸡,借道南宋境内,渡渭水,迂回四川后沿汉水东下,进入河南,从背后攻击金军,而窝阔台率中路军自白坡渡黄河,斡晨那颜率西路军由济南西下,由侧面进攻,约定次年一起会师汴京。
面对突然出现在后方,合围而来的蒙军,金军大惊失色。
最后在“三峰山”一带,蒙军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国15万大军,赢得了灭金的关键一战。
而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同样采取了避其锋芒,大迂回后方的战略。
此战中,成吉思汗兵分三路,自己率军3万居中将牵制花剌子模的大军,让他们守在城中不敢出战;再派大将哲别和皇子术赤率大军避过坚城,穿过死亡之地--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山脉之间的高地,在海拔7000多米的雪山上行军,强行绕路到敌后,攻击花剌子模防御薄弱而又敏感的卡什加尔方向,得手后再分兵迂回攻击;面对犹如神兵天降的哲别大军,花剌子模也乱了阵脚,慌忙中四处调兵围堵,最终被成吉思汗抓住机会一举击溃,铸就了不败的神话。
还有三国时期,魏灭蜀的战争中,钟会率军攻打汉中。
因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就用小股兵力牵制住二城蜀军,然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绕过二城,直趋阳安关口。
再之后,因姜维坐镇剑阁,魏军无法直入成都,就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时,邓艾险中求胜,率精锐部队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直扑成都,完成了灭国之战。
这些案例都向我们表明了,战争不一定就要攻城,绕着走也是可以的。
但是,你选择绕着走时,必须要有超人一等的战略目光与胆魄,你的军队必须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与韧性,能人所不能,这样才可以用你的计谋击溃敌人。
说白了,战争不意味着要攻城,各种计谋的运用才是精粹,最终赢下战争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