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是黄帝打败了炎帝,古代一般都把最厉害的人的名字放在前面,那为什么要叫炎黄子孙?
题目所问这件事,其实不必“分析”得太复杂。
首先,如果追根溯源,“炎黄子孙”的说法起于汉代。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秏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
颜师古《注》:“谓神农、黄帝、尧、舜之后。
”“神农、黄帝、尧、舜之后”,也就是“炎黄尧舜子孙”了。
在秦和先秦,并无上述说法,只是单独讲某某是哪个的后代。
其次,这种排列,是按照先后顺序而非强弱。
按照传说,包括古籍的记载,都是“炎帝”在前,“黄帝”在后,然后是“尧”与“舜”,正如《汉书》所载。
再次,按先后顺序排列,基于春秋以降所形成的“万古一世”的历史观。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史记·五帝本纪》又载,“炎帝”长于“黄帝”,而“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就是说,从从炎帝到黄帝,再到舜和禹,其实都是一家子,姓一个姓,“国号”不同是为彰显各自的德行功绩。
最重要的,“炎黄子孙”概念的形成,是汉代“独尊儒术”使然和“大一统”理念的需要。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很重要的思想是“孝悌”。
“孝”,即“父”在前“子”在后。
“悌”,是“兄”在前“弟”在后。
如此,“炎、黄、尧、舜”的排列就属必然。
再者,汉王朝不仅全部“接盘”了寿命短暂的秦帝国的疆域,甚至还在扩大。
此时,“大一统”思想就不仅对王朝的统一和共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域内的民族大融合也是重要的理论基础。
“炎黄”,是“华夏”的另称,最早特指“姜姓”的华族和“姬姓”的夏族。
至汉代,大致为北方的“诸夏”和南方的“炎裔”。
这个时候,强调“炎黄”的统一与融合,就显得什么重要了。
这大约也是前面说到的“炎黄唐虞”之子孙的说法, “省言”略去了“尧舜”,只说“炎黄”的重要原因。
除去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但也并非毫无意义的因素,这就是战国中期形成的邹衍基于“五行”而形成的“五行终始说”。
根据此说,“炎帝”为“火德”,以火名官,故称“炎帝”。
而汉,亦轮回为“火德”,有“炎汉”一名,亦称“炎刘”。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笃生我皇,奕世载聪,……受禅炎汉,临君万邦。
”汉赵岐《孟子题辞解》:“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
”为了张扬“炎汉”之辉煌,在“土德”的“黄帝”之前,专门加上“火德”的“炎帝”,以“炎黄”来证明“炎汉”之存在合理性,亦大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