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南安太妃要见探春,探春为什么说去叫林姐姐?

2022-08-18
11 阅读

题目中所说的这处细节,是87版电视剧演绎的,不是《红楼梦》原著。

电视剧之所以这样演,大概是把南安太妃荣国府之行与探春远嫁联想了起了,认为是看上了贾家三小姐,要选她做和亲使者。

电视剧这处情节还有一个出处依据,那就是周汝昌先生认为,南安太妃到贾家选妃,导致了林黛玉之死。

因而,南安太妃要见探春,三姑娘便说去叫林姐姐。

这样的猜测似乎没有道理,从原著中的诸多伏线解读,南安太妃到贾家,的确也是贾探春远嫁的暗示。

但是,却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南安王妃指定要见贾探春,贾探春又把林黛玉攀扯了出来。

那么,《红楼梦》中是如何写南安太妃荣国府之行的,这段情节与贾探春远嫁有什么样的逻辑关联,是不是隐伏了林黛玉之死呢?

南安太妃的双重隐喻《红楼梦》中的东南西北是非常有讲究的,也大有隐喻。

东南西北称为“四正”,是八方正中之位,《红楼梦》中,“四正”方位中共有四大郡王:东安郡王、北静郡王、西宁郡王、南安郡王。

这四大郡王居于“四正”之位,其实是“四大君王”,也就是说,其中的南安太妃至少是个皇太妃。

皇妃在《红楼梦》中时而写成“王妃”,第六十三回书中,贾探春掣花名签得“日边红杏倚云栽”,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已经有个王妃”指的是贾元春,元春应当是皇妃。

日边红杏,说的是皇帝身边的人。

因而,南安太妃应当是皇太妃,南安郡王就是“南安君王”。

那么,南安君王是哪一个皇帝呢?

林黛玉在荣禧堂中,见到了一副“乌木牌联”,上面錾着银字:“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这副对联的落款处写着“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东安郡王便是“东安君王”,暗喻的是南京城中的君王,也就是敕造荣国府的朱洪武。

我在很多文章中多次解读,荣禧堂中隐藏着“荣穆王”三个字,荣穆王是第十一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

靖江王是“兴隆街大爷”的后代,也就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兴隆之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九年以亲王的规制,仿照南京皇城筑成《红楼梦》中的小金陵、小石头城——桂林靖江王城。

所以,“荣禧堂”牌额就是“万几宸翰之宝”,乃皇帝手书。

朱元璋封了靖江王,朱兴隆也跟着做了靖江王始祖,这两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当然就是“同乡世弟”了。

北静郡王,其实是“北京君王”,意味着大明迁都北京。

书中的“四叔”,以及诸多“鼠”的符号,就隐藏了永乐迁都。

西宁君王之“西宁”不是指的青海西宁,而是南明时期广西桂林(包括南宁)、福建建宁曾经出现的南明监国(代理皇帝)、皇帝。

东安郡王、北静郡王、西宁郡王大致是这样的寓意。

那么,南安郡王就意味着南方的君王,也就是南明正宗皇统永历皇帝朱由榔——《红楼梦》自秦可卿死后,主体故事隐藏的就是南明“末世”。

这是“南安太妃”的一层寓意。

永历十五年(1661年),朱由榔为吴三桂所迫,逃入缅甸避难。

缅甸在薛宝琴诗中的“汉南”,南明在此得到短暂的苟延残喘,是为“南安君王”。

这一层隐喻,恰好就写在贾探春“远嫁”的故事之中。

探春“远嫁”,其实隐写的就是南明流亡,直至灭亡的历史。

南安太妃其实就是贾探春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南安太妃难得出场一回,是随南安郡王来到贾家,庆贺贾母生日的。

有趣的是,这回书的回目并没有把宁荣二府这样的大事件写进回目之中,南安太妃就是这样“随随便便”地亮相了一回。

书中写道,因为担心筵席铺排不开,便在宁国府单请官客,荣国府单请堂客。

“堂客”,在南方就是老婆,荣国府所请的“堂客”就包括了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

“堂客”,是堂屋的客人,荣禧堂就是荣国府的“堂屋”——之于朱家皇统而言,“兴隆街大爷”的后代就是堂屋的客人,也就是“堂客”,是外人。

以“君王”的概念讲,靖江王就是庙堂中的“堂客”。

荣国府虽然请了很多“堂客”,唯独南安太妃最为活跃,她先问宝玉,后问诸姐妹。

贾母告诉她,宝玉进庙跪香去了,“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

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

”南安太妃说,既如此,叫人请来。

贾母便命王熙凤叫来了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林黛玉、贾探春五姊妹。

南安太妃与史湘云最熟,逗大小姐说了话,便拉着探春、宝钗的手问“几岁了”。

又拉着黛玉宝琴,也着实细看,极夸一回。

夸罢五人,南安太妃笑道笑道:“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

”夸奖完了,南安太妃便送给五姊妹各一套礼物: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

这个场景,就被想象成了南安太妃给儿子选妃。

这样的想象,依然基于贾探春判词、曲中暗藏的“远嫁”。

但是,五姊妹都得了礼物,而且是一模一样的,难道南安太妃一下子要带走五个王妃?

书中并不支持这样的猜测,最后“远嫁”的只有贾探春一人。

但是,贾探春“远嫁”,绝对不是嫁给南安郡王之子,更不是为了和亲。

其实,这一场景根本就不是暗喻南安太妃给儿子选妃,更不是要选一人与外番和亲,而是在暗喻“南安君王”以皇帝的身份安抚荣国府。

靖江王在南明时期曾经出过谋逆篡国者,“南安君王”平叛后,仍然恪守洪武祖制,继续保留了他们的藩国。

见南安太妃的是大观园五姊妹,南安太妃所赠礼物之数也是“五”,合起来就是十五。

十五,是贾雨村“时逢十五便团圆”所隐含之数,是“月象”,象征了大明王朝。

十五,还是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劫数”,他实打实地做了十五年南明皇帝(永历十六年)。

五,还是朱明皇室正统的象征,也就是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给皇室确立的字辈。

所以,戒指是“金玉”戒指,暗合“怀金悼玉”之意,怀念的是明朝,伤悼的也是明朝。

腕香珠,暗喻的是朱元璋。

朱重八出世,就是他母亲梦中吃了一粒“冷香丸”。

上文讲到,南安君王暗喻的是朱由榔,他才是南明时期唯一被公认的朱家皇室正统,代表了“金玉”之家。

而贾探春“远嫁”,其实就是南明皇统逃亡缅甸避难的真实写照。

因此,南安太妃就是“王妃”贾探春。

南安王妃后来再也没有出场,她的故事由贾探春继续演绎。

“清明涕送江边望”是何寓意贾探春的这句判词被严重地望文生义而误读,把“清明”简单地理解为清明节,说是贾探春在清明节这天远嫁。

而且,谁也解读不出贾探春究竟“远嫁”到了哪里。

要么把南安太妃想象成外国人,要么就像87版电视剧说的那样,贾探春成了南安郡王战败的牺牲品,和亲外番。

《红楼梦》的故事中,哪里有“和亲”的历史呢?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大家在李纨的稻香村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

第二天,大家齐聚潇湘馆商议诗社题目,至晚方散。

这天就是三月初二了。

书中忽然交代,“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便说:“我这一社开得又不巧,偏忘了这两日是他的生日”。

于是,黛玉把重建桃花社推迟到三月初五。

从林黛玉的话中可知,贾探春竟然有两个生日,也就是三月初三,三月初四。

三月初三,是道家传说中玄武大帝的诞辰。

这个寓意早在《水浒传》中便以“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暗点,隐喻的是玄武大帝的诞辰,玄武大帝在《水浒传》中就是朱棣。

做了皇帝后,朱棣便自称玄武大帝转世,在武当山大建道场。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就有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也就是施耐庵笔下梁山一百单八将。

《红楼梦》中,九天薄命司正册、副册、又副册就是三十六天罡,加上七十二地煞组成一百单八将情榜。

贾探春其中一个生日是三月初三,她是不是隐喻了永乐大帝呢?

其实不是,贾探春所隐喻的是“南安太妃”,也就是南安君王朱由榔,“永历”皇帝。

这是因为,永历皇帝是朱棣这家的“嫡派玄孙”,南明时代唯一被公认的大明皇室正统。

《红楼梦》中不断梳理朱家皇统,以东西南北“四正”对应以贾探春为代表的“庶出”,这其中就隐含了朱元璋在《朱氏世德碑》中,把一母同胞的嫡长兄“兴隆街大爷”朱兴隆诬为“孟兄(庶出)”,以及朱棣以庶出身份夺了大明嫡派皇统两重寓意。

这是贾探春“三月初三”生日的寓意所在,探春在书中就曾经以“庶出”的身份掌管大观园。

这次做主既短暂又失败,正是朱由榔统领南明的真实写照。

贾探春的另外一个生日就是三月初四,这天与三月初三是不是清明节还不一定,还必须与阳历进行对照,才能确定贾探春是清明节这天出生的。

假如查阅南明历史,就能知道“清明涕送江边望”中,隐藏的是明清之交,朱由榔在清明节期间渡过伊洛瓦底江,避难缅甸的真实历史。

清明,实则是清取代了明,贾探春就是“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南安太妃。

贾探春“远嫁”水国(真真国)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正月十八日,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三十日抵达伊洛瓦底江。

二月初二,缅甸国王莽达派客船来接应。

二月初四日,朱由榔登船,初六日出发,顺江而下,三月十七日到达缅甸都城阿瓦城对岸。

以上所罗列的日期都是阴历,朱由榔流亡缅甸这年闰正月,通俗地讲就是有两个正月。

照此顺延,二月初三大概也就相当于三月初三了。

查阅万年历可知,这一年的清明节阳历是四月五日,阴历二月十一。

假如探春的生日是清明节,那么,逢闰年就会遇到林黛玉说的“这两日是他的生日”,贾探春便会遇到两个生日,也就是清明节和三月初三这两日。

而朱由榔从登船到抵达目的地,其中确实遇到了清明节。

贾探春远嫁,其实就是朱由榔缅甸避难。

那么,《红楼梦》中有缅甸吗?

书中的缅甸,其实就是薛宝琴所说的西海沿子真真国,也就是“水国”。

缅甸最盛大的节日就缅历新年泼水节,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也有相当多的人信仰真主教。

贾家元宵节猜灯谜时,贾探春出了一则照应自己判词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阶下,暗喻了朱由榔流亡缅甸,几乎是过着比阶下囚还悲惨的日子。

仰面,暗指了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

“莫向东风怨别离”,语境出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贾探春便是继续演绎“南安太妃”故事的南安郡王。

朱由榔逃到缅甸的第三年,莽白发动政变,杀掉了老国王莽达。

新王上台后,以十分残酷的手段对待南明流亡小朝廷。

永历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起“咒水之难”,杀死了黔国公沐天波以及大小官员四十余人。

随之,莽白派遣军队袭扰朱由榔驻地,残杀三百余随从。

当时,永历小朝廷驻地“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惊闻数十里”。

这一幕,就是薛宝琴所说的“今宵水国吟”,吟是呻吟之吟,也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淫”,朱楼为水所淫浸。

贾探春的结局如何,她害了林黛玉吗水国、真真国不仅说的是缅甸,还影射了清朝。

薛宝琴说,她八岁时随父亲到过西海沿子真真国,那里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子,会写汉诗。

薛宝琴抄录了这个女子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念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听。

这首是是这样写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我曾经十分详细地解读过,其中就暗藏了朱由榔缅甸避难,以及南明灭亡的隐语。

朱楼,就是红楼,是朱明皇朝的象征。

水国,就是清朝。

清原本叫做后金,因为针对明朝的火德运而改国号为“清”,寓意以水克火。

真真国女子,其实就隐藏了“女真”。

这个女子十五岁,也就隐喻了朱由榔在永历十五年时,被吴三桂捉回了“汉南”。

1662年又是康熙元年,玄烨八岁继位,派吴三桂去缅甸“引渡”朱由榔回清朝,就是薛宝琴八岁去真真国的历史真相。

至此,朱楼之梦已成昨夜之梦,朱家人便只能在“水国”中呻吟了。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二,清兵在永历小朝廷驻地阿瓦将朱由榔活捉。

第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将朱由榔、朱慈烺、国戚王维恭的儿子勒死于昆明篦子坡。

贾探春册页画中“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

贾探春的《鄯骨肉》曲中唱道:“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其中的“两地”与香菱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是同一个寓意,既说的是吴三桂,又暗喻了曾经做过桂王的朱由榔。

也就是说,贾探春与香菱一样,都是被勒死的。

这两人的结局,又隐藏在贾元春的册页画中,这幅画画的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香橼,其实就是“香缘”,说的《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出世时的“天香”之缘。

这其中的隐喻十分深刻,欲知其祥,敬请参看本人其他文章的解读。

总而言之,贾元春之死,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朱由榔之死。

所以,贾探春“远嫁”涉及到了贾元春、香菱,以及王熙凤之死,与林黛玉之死毫无关系。

林黛玉在己卯、庚辰本中写作“林代玉”,是桂林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代理大明国王,以洪武278年为年号,篡夺朱明皇统的暗喻。

朱亨嘉被隆武帝朱聿键活捉,然后“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

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是死于缢杀,书中却又有意误读读者,认为林黛玉是病死的。

其实,林黛玉之死,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朱亨嘉之死,与永历帝朱由榔没有关系。

朱由榔之死,象征朱明皇统的灭亡,大明王朝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朱楼”中人全部“淫丧天香楼”,便只有在“水国”中呻吟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