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一次能射杀50只鸭子的平底船枪,为何没用来打仗?

2022-08-19
7 阅读

平底船枪3米多长,重100多斤,发射一次就要用去差不多0.5公斤弹药,威力再大,拿去打仗怕是没把敌人吓死,先把自己累死了。

说到底平底船枪就是一把猎枪,是1820年间,外国人主要用来打水鸟的霰弹枪,也叫猎船枪,因为是由民间自己设计制造的,所以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

就和土铳差不多。

它的主要特点是大而长。

大说的是枪支外型大,枪管口径一般在5厘米左右,发射一次要用掉4.5公斤的火药,射程在500米左右,据说开枪一次能打死50只水鸟,可是试想一下这枪的后座力有多感人。

长说的就是枪管,一般来说,枪管越长,其射程就越远,威力就越大,但是霰弹枪不一样,因为不是发射的独弹,枪管越长,就会出现推力不足,阻力过强的问题。

美国首席狩猎监督官曾展示过一把收缴的猎船枪,这把枪全长3.28米,重113公斤。

不过,老百姓嘛,并不讲究那么多,威力大,实用就够了,至于弊端也是可以解决的。

平底船枪是怎么用的?

为了节省人力,平底船枪就被搬到了船上并固定起来,在要去打猎时,需悄悄地进入船里,因为枪被固定住了,瞄准就需要靠滑动平底船的方向来调整锁定目标,但是平底船并不重,这种大型枪支在枪响后,由于后座力太猛,往往会把船支往后推行几米远。

为了提高效率,猎户们往往都是集体行动,一人人艘船。

平底船枪造成的影响:因为威力太过巨大,很快就造成了野生水鸟群急剧减少的问题,于是在1860年,平底船枪就被禁止使用了。

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加冕典礼,还用平底船枪作为庆典鸣枪。

不过,1995年,英国的一份调查显示,民间仍有近50种平底船枪在被使用。

平底船枪为何没用来打仗?

其实平底船枪有一个“中国哥哥”——抬枪。

介绍完这位“哥哥”,就能明白为什么平底船枪在战场上的作用不大。

在船上使用的叫船枪,在肩膀上使用的叫抬枪。

抬枪发明于18世纪末,当时由于农民起义不止,而山区作战重炮很难运输,于是清军就发明了抬枪。

抬枪是中国独有的火器,英文名叫“Jin一gall”,重30公斤,长约2米,枪口口径2厘米,需要两人操作,一个充当三角架,一个瞄准发射。

因为后座力惊人,常常需要5个人合作。

在后来的对日战争中,抬枪在清军中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并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报纸就承点评过抬枪还不如普通步枪有用。

因为是过于笨重,还不能单兵作战,虽然近战杀伤力极大,但是远距离有效精度太差。

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抬枪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在战日是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地区的猎户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再次让抬枪重现江湖。

猎户将抬枪成排固定在船上,成功伏击了日军在水上的机动船。

抬枪还一度流失过国外,不知道平底船枪的灵感是不是来源于抬枪。

除了抬枪外,清朝还发明过抬炮。

伦敦就有一门缴获自清军的抬炮。

与抬枪,平底船枪类似的武器,其实战争中都有过出现比如:反坦克驴,一种架上驴子身上的反坦克火箭筒,廉价,好维修,好保养,还配备了电台,曾经击毁过2辆T-34坦克。

但因为动力不稳定,防护薄弱,偶尔还闹情绪,被弃用。

还有架在两轮摩托上的无后座力炮这些都是在战争年代出现过的奇怪武器,可想而知,在战争年代,一旦武器不足,什么样的东西,只要有杀伤力都是可以用来打仗的,但不会被做为常规武器来使用。

更别说军队使用何种武器都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特别是轻武器,进可杀敌,退可自保。

另外,民间枪支只有科学理论作支撑,没有结合实际的设计,没有经过检验,送上战场,不是要了自己的老命。

枪械能用于战争需要很多流程:1、设计 一个新枪械的出现,需要部队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厂家要有技术能力研发,让武器的质量得到保障。

2、生产在设计定型后,总设计师要进行生产的可行性研究,并制定技术标准,对生产进行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机构动作,装弹,射击,枪管强度,等等有高度的科学合理性。

3、试样在试制样品后,还要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试验,包括可靠性,耐久度,精确性。

还要进行模拟试验,常温高温试验,扬尘试验,淋雨试验,威力试验,生物试验。

4、部队测试在厂家试样后,部队还要进行测试,部队测试项目虽然较少,但更加严格。

不光有常规测试,还有多地区,寒热测试,海拔测试,等等。

总之,任何一种被用于部队的武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严谨的生产标准,并符合战士需要的艺术品。

这也是枪械质量和生命的保障。

写在最后:现代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枪支,特别是民间的发明创造,但那些能够被公认为是一流的武器,都是经过战争的洗礼而被人熟知,而脱离了部队的武器,脱离的战术要求,再好也说明不了什么。

枪械是一门美学艺术,也是一种生命科学。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