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过的最好的书有哪些?能否推荐下?

2022-08-19
1 阅读

推荐一本关于自我提升的书——《0次与10000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类似“鬼打墙”的事情?

比如刚结束一段糟糕的恋情,遇到的下一个竟然也和前任一样糟糕;离开了上一家公司,新公司的氛围也并没有比上一家好,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没有变得更轻松。

在人际关系方面,总是一次次走入死胡同,虽然你也会告诫自己“下次再有类似的事,遇到类似的人,不能再这样了”,可一遇到事情,就又掉入了旧有的应对方式中。

于是整日懊恼,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擅长处理这些关系。

但是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深陷自我怀疑。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一成不变的僵局呢?

最近在看一本有关图示疗法的心理学方面的书——《0次与10000次》。

作者是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图示疗法的创始人之一。

吉塔·雅各布博士致力于认知行为疗法和图式疗法、门诊研究、临床心理学和心理疗法。

她出版了许多书籍和媒体文章,其中有关图式疗法的书籍已被翻译成 10 余种语言。

在《0次与10000次》一书中,作者指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受到我们内在的四个“自我”的影响: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

内在小孩是指:童年时期的自己,象征着记忆深处强烈的情绪、未被处理的情绪。

内在审判者:苛刻和惩罚性的审判者象征着了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应对方式: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一些困境,我们在童年时期采取了一些行为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些行为方式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成人自我:活跃、强大的成人自我能令我们活得舒适轻松,有很好的社会属性,可以灵活应对压力和挫折,也有重复感受幸福与意义的能力。

这四个“自我”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四个“小人”,它们时时刻刻在打架,占上风的那一个其实就主导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全书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察觉和修正。

察觉以往我们未曾好好处理的情绪,已经根深蒂固的应对方式和严苛的自我审判,告别坏体验,增强“成人自我”,重新拥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和感受爱与自由的能力。

吉塔·雅各布告诉我们该吉塔·雅各布如何安抚内在小孩。

儿童之所以被称为“花朵”,基于她们需要更多的呵护。

儿童有以下基本需求,当它们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有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与他人有稳定的关系。

儿童需要感受到值得信赖的人的关爱和重视。

儿童时期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重视,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缺爱”心理。

·自信心和能力儿童需要得到尝试的机会和鼓励,以此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旦尝试的机会被剥夺,比如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孩子就难以正确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独立面对哪些事情。

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教育的一大内容就是教育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

·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自由很多人即使长大成年,仍然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根源在于儿童时期根本没有过那样的自由。

比如伤心了可以哭,难过了得到安慰,而不是相反的想哭的时候被逼着要笑,难过了却受到讥讽。

·自发性、乐趣和玩耍自发性、乐趣和玩耍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或缺而且极为重要。

缺失它们的人更容易受压力的影响,抗压性较差,且容易产生忧郁和悲观情绪。

在大家的印象中,会玩、爱玩的人,总是能够发现并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工作中也比较积极乐观。

·现实的界限家是儿童的堡垒。

父母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认识到边界在哪里,认识到世界有一套运行的规则。

比如之前网上流行的一个词——“熊孩子”,被称作“熊孩子”的那些孩子,最常见让人头痛的地方在于不论场合大喊大叫,嬉戏打闹,哭个不停,到处捣蛋且不听劝阻,而其父母却不加阻拦。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为他人着想,无法理解和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长大以后形成过度利己主义。

吉塔·雅各布指出,缺失以上情感需求,就有可能形成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前者是缺乏安全感,可能会因为极小的事情就认为别人不重视、不喜欢自己,进而感觉被抛弃、被排斥。

后者容易形成愤怒、冲动和固执的性格。

尤其可怕的是,受伤的内在小孩和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常常一起出现,影响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如何知道自己内心深处存在哪种内在小孩?

吉塔·雅各布指出,如果你有以下感觉,说明受伤的内在小孩正在影响着你:1.我常感到自己在世界上很孤独。

2.我感到自己软弱无助。

3.我感到没有人爱我。

如果你有以下感觉,说明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正在影响着你:1.一生气就大发脾气,有时会失去控制。

2.什么都想要,而且立刻就要。

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3.破坏规则做傻事,满足眼前的需求,不考虑后果。

事后又后悔,气恼自己的愚蠢行为。

4.觉得自己不需要同他人一样遵循同样的规则,适用于他人的规则不适用自己。

5.若要说实话,自己曾经常被告知自己有时会不适当地不服从、有攻击性或固执。

那么,面对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这两种内在小孩,应该怎么察觉和修正呢?

寻找受伤的内在小孩:回想自己最近一次感到孤独、恐惧或受伤的瞬间,回忆引发那种感受的事情,是谁引发那件事,你想做什么?

为什么最后没有那样做?

童年时又是何人何事引发这样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察次数的增加,你会越来越清晰地识别受伤的内在小孩,并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会出现。

察觉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相比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更容易察觉。

吉塔·雅各布指出,几乎每个人都会认识那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霆、喜欢无休无止激动的人。

修正:第三种内在小孩——幸福的内在小孩,使幸福的内在小孩变强,足以压制其它有害人格特质,就是我们疗愈受伤的小孩和被宠坏的小孩的方式。

幸福的内在小孩让人感觉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惬意、轻松、治愈的状态。

在那种状态下,我们感觉安心,感到被需要、被信任、被爱,可以放心展现真实的自己。

不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每天晚上睡觉前写下当天发生的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三件事,坚持下去,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

这个方式和吉塔·雅各布在《0次与10000》次提出的和幸福的小孩建立联系的方式如出一辙,意即回忆和感受自己有以下感受的瞬间,并尽量保留住这种美好感受:1.我感到被爱和被接受。

2.我很满足且很轻松。

3.我相信其它大多数人。

4.我是一个随性又爱玩的人。

哪怕生活再苦再累,都会有让你会心一笑的瞬间。

如果可以,多与能让你产生以上美好感受的人和事接触,能让你更接近自己幸福的内在小孩。

之所以会推荐这本书,是觉得现在很多朋友面对越来越卷的职场压力和日渐吃力的人际关系,已经对自己能否好好和他人相处陷入怀疑。

如果感觉一直在某个“怪圈子里”打转,总是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如停一停,好好察觉自己或者别人是否正在对抗“内在的小孩”。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