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吴令》是最讽刺的一篇小说?

2022-08-20
5 阅读

《吴令》的故事:吴县有位县令,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为人刚毅梗直。

吴县民俗最敬重城隍神,当地人用木头雕成神像,再披上锦制衣服,把神像打扮得栩栩如生。

每到城隍神的诞辰,居民们都要敛资做神会,用华丽的车子拉着神像,在大街游行;打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和各种各样的仪仗,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呜呜哇哇,跟着看热闹盼人挤满了大街小巷。

时间长了,做神会成了风俗习惯,每年都不敢稍有懈怠。

有一次,这位县令外出,正好碰上做神会。

便命游行的队伍停下,询问究竟,人们告诉了他。

县令又得知做神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禁大怒,指着神像斥责说:“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神,如果冥顽不灵,就是糊涂昏庸的鬼,不值得人们供奉你;如你有灵,就应该知道爱惜民力,怎么拿这些无益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骂完,命人把神像拉倒在地,打了二十板子。

从此才破除了这个旧习。

县令为官清正无私,只是年纪轻轻,很贪玩。

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在官衙中上梯子掏屋檐下的鸟窝,失足掉了下来,摔断了大腿,不久就死了。

人们听到城隍庙中传出县令愤怒的吵嚷声,似乎在和城隍神争执,连续几天也没停止。

吴县的人不忘记县令的恩德,聚集到城隍庙里为他们调解。

又另建了一个祠堂,供奉县令,争执声才消失了。

县令的祠堂也称城隍庙,春秋按时祭祀,较原来的城隍神更加灵验。

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

县令反对人们搞封建迷信劳民伤财腐朽没落的那一套,但他死后却又多出来一座城隍庙,百姓们春秋两季还要大搞祭祀活动。

这不但与县令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讽剌了封建愚味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