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公司六年了,工作稳定,但是没有升职空间,学不到让自己增值的东西,该辞职了吗?
千万不要在同一个岗位超过3年,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同一个岗位干太久很可能会荒废整个职业生涯。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任何一家单位我们都能看到有那么一些老员工,他们任劳任怨,在一个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但得到的工资回报却是寥寥无几。
如果你将这种现象简单归咎于职场不公或是老板刻薄,那么请一定要看完以下内容,如果你能看懂,那一定会让你的职业规划产生质的变化。
同一岗位待太久会局限我们的思维《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如今被广泛引用,叫做“屁股决定脑袋”,意思是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你的立场和思考方式。
这种现象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都很常见,还会因此引发很多的矛盾。
在很多生产型企业中,质量人员和采购人员对于供应商的不同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质量人员来说,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质量经常出问题的供应商,因为一旦出了问题,质量人员就需要牵头去分析、推进整改,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客户处的投诉。
所以在质量人员眼里,产品质量越好的供应商一定就是最棒的,因为他们不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麻烦。
但是从采购的角度来看就大不相同了,采购员每个项目的采购成本都是有严格上限的,并且成本还要求每年下降,而产品质量往往是由更多的技术、管理、设备投入换来的。
所以你会发现质量人员眼中的优秀供应商往往都不是采购人员的心头好,对于采购人员来说,价格便宜才是第一位的,至于质量,差不多够用就行。
站在各自的角度,谁的观点都没有错,但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过高的成本与低劣的品质都会严重阻碍公司的发展,这就需要管理者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平衡这一对矛盾体,在二者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界限。
在企业管理中有无数类似的矛盾,但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岗位,却往往只能感受到矛盾的其中一个方面。
如果你一直固定在某一个岗位上,久而久之就会固定自己的思维模式,这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一个大忌。
在人的成长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叫做系统性思维,就是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最后做出综合的判断。
你看事物的角度越多,也就越接近事物的真相,可以说你思考问题的维度决定了你的层次。
就像一个摆在桌子上的圆柱,如果你从上往下俯视,就只能看到一个圆,如果你从前面或者侧面平视,就只能看到一个长方体,你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掌握圆柱的真实样子,要是只从一个视角就得出这是一个圆形或者长方形,难免容易贻笑大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圆柱体,如果我再在圆柱上掏个洞,你就需要有更多角度的观察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而我们工作生活中又有几件事,会比这个圆柱体简单呢?
如果你觉得简单的事情很多,只能说明你的层次还太低,能看到的太少。
就像一名合格的总经理,必须要对公司的产、供、销、人事、财务都要有所了解,他可以不精通具体业务操作,但一定要懂业务逻辑,具备站在这些模块的角度下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
而培养自己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直接去经历不同的岗位。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管理者在被委以重任之前,都要经历轮岗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管理者的系统性思维,能从全局角度看待公司业务,最后作出整体最优的决策。
同一岗位待太久会滋长我们的惰性我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当你感觉到安逸的时候,就一定要选择勇敢“跳出舒适区”。
但也有人会说我这是毒鸡汤,说我怂恿别人放弃当前待遇良好的工作,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很有可能最后还不如现在。
这其实是完全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所指的“跳出舒适区”,并不一定就是要去跳槽,而是要让自己时刻保持成长,而成长,注定是痛苦的,是不可能让你感到舒适的。
回想一下刚入参加工作的我们,那时候啥都不懂,到处犯错,这里面的绝大多数错误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这些错误会让我们感到痛苦、郁闷、尴尬和挫败。
随着我们在这个岗位中做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我们犯的错越来越少,收获的成功的喜悦也越来越多,直至最后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各种日常业务,不用再为犯错而担心。
相比于犯错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我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驾驭一切的那一份从容不迫,在同一个岗位待得时间越久,就越容易沉溺于这一份安定感之中,不愿意做出改变。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停止了成长,因为成长,本身就是在错误中不断累积经验的一个过程。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成长成为公司高管,你也可以选择安于现状;但是如果你不甘于现在所获得的回报,那就一定要做出改变,跳出舒适圈。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观察未来的趋势,今天的安定,很有可能变成明天的不安定。
就像会计,多少年以来一直被看做是越来越吃香的岗位,但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下,这一认知却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上线财务共享中心,像记账、资金往来处理等大量事务性财务人员被大大压缩甚至完全被计算机所取代,只需要留下少量管理决策人员。
同一岗位待太久会限制我们的价值创造为什么我干活兢兢业业,但老板却不肯给我涨工资?
有这样疑惑的朋友,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搞明白工作的本质。
如今在职场中有很多朋友喜欢用“打工人”这个词来称呼自己,同为这个群体,我当然也能够感受到当中对于现实的那一份无奈与自嘲,但是我却不认同大家用打工者的心态来面对工作。
实话实说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词,我更愿意将工作理解为“个体式创业”。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就业和创业并没有区别,二者都是通过给别人提供价值,然后获取回报。
每一名职场人本质上都是一名创业者,大家并不是为了公司打工,而是在向公司出售自己创造的价值。
这听上去也许有一点拗口,但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这其实正对应了在职场中非常典型的2种人。
所谓打工者的心态,常表现为抱怨老板都是没良心的,他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拒绝“内卷”,选择“躺平”;而所谓创业者的心态,则从来不会奢求老板良心发现,他们关注的永远都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创造,然后选择一个愿意为此出高价购的客户。
我见过很多员工要求加薪的时候,总是喜欢强调自己在工作中如何辛苦付出,摆出一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架势,企图以此来达到加薪的目的。
但这种博取同情的涨薪往往得不到很好地反馈,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老板其实是购买你价值的客户,所以他愿意给你多少本质上取决你创造多少价值。
如果你的“苦劳”不能转化成为价值,那只能算是徒劳。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待遇得到真正的提升,那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创造,而每一个岗位的价值,其实是有上限的。
例如有一家工厂,他们每天在生产时会出现10个不合格产品,每个不合格产品流入到客户那边平均就会被罚款100元,为了避免这样的损失,就招聘了一名出厂检验员小熊。
小熊每发现1个不合格品,就帮公司避免了100元的损失,相当于创造了100元价值。
2年过去了,小熊每天加班加点努力工作,业务时间还不断提升自己的检测技能,终于从最初每天只能发现5个不合格品提升到了9个,月薪也从3000元涨到了5000元。
但是接下去无论小熊怎么努力加班,他的月薪都不可能再有明显的增加,因为这个岗位每天所能产生的价值上限就是1000元,即使小熊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都在检验,也不可能突破这个数字,所以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再有明显增加。
这个时候如果小熊愿意变更角色,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生产过程就不出现这10个不合格品,那样岂不是完全没有了风险,还省下了检验、制造的浪费。
当小熊开始这么想并且这么做的时候,很明显他就已经不再是一名最基础的检验员,而是开始变成一名质量工程师,能够在新的领域帮助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也为自己找到了更高的涨薪空间。
为什么技术员只需要在电脑前画画图纸,一年就能赚20万元?
为什么销售员陪客户喝喝酒吹吹牛,一年能赚30万?
为什么公司高管每天在会议室开开会,却能年薪百万?
其实这背后都和他们创造的价值直接相关,因为技术人员画图可以帮公司完成一个几百万的项目设计;销售员的喝酒吹牛可以帮公司接到上千万的订单;高管会议室的决策更是能够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
当你在当前岗位已经做到了最优秀,那么就意味着你能创造的价值也就到顶了,如果对于当前的薪资回报依然感到不满,那就必须要往上一层,寻找新的价值空间。
那是不是一个岗位待满3年我就应该跳槽?
当然不是。
我不建议一个岗位超过3年,但是换岗的形式有很多,跳槽只是其中一种,除了跳槽,还有升职、轮岗、竞聘其它岗位、挂职、担任各类项目负责人等等。
跳槽有跳槽的好处,就是可以了解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的业务和管理差异,让自己的管理体系更加多元化;但跳槽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企业和领导需要一个过程去重新了解并且信任你,要想获得晋升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一般来说,我建议大家优先在企业内部进行调岗,如果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轮岗机制,那再选择朝外看,跳槽寻找新的机会。
到一个新的岗位应该如何快速成长?
前面我讲了只有不断经历不同的岗位才能保持成长,但也绝不意味着只要换了岗位,自己就一定能获得成长。
像职场中有一部分习惯性跳槽的人,对待每一份工作的热情几乎都维持不了半年,还没体会到这份工作中的核心业务逻辑,就已经不耐烦逃离了,自然也是很难获得成长的。
当我们面对一份新的工作,绝对不能靠一时的热情,因为新鲜感一般只能维持3~6个月,而要深刻领悟这份工作的管理逻辑,则需要2到3年的时间。
这时,就需要我们内心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指引着我们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成长,这就跟玩游戏要有主线任务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样。
这条主线一般就是搞清楚以下这5个问题:①我要做什么?
②我要怎么做?
③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④我怎样能做得更好?
⑤我怎样可以让别人做得更好?
我要做什么?
实质就是搞清楚岗位职责,一般来说到一个新岗位前3~6个月主要目的就是搞清楚这件事,这也是一份新工作中新鲜感的来源。
我要怎么做?
就是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需要的资源及支持等事项,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做到基本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熟悉了实际的业务操作流程以后,就应该开始思考管理体系的问题,从体系的角度来理解业务流程设置的原因。
例如思考为什么要做行5S现场管理,是因为一个杂乱无序的现场会形成一个不良的示范效应,引发“破窗效应”而导致其它更多更严重问题的发生。
我怎样能做得更好?
现有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了,但这个体系有没有优化改进的空间呢?
也许在体系构建当初它是最优的,但如今业务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了,还能不能适用呢?
例如我们公司过去是做民用产品,强调的就是功能的多样性,因为消费者喜欢;但是有一天开始做军用产品,但军用品追求的从来都不是花里胡哨,而是简单实用可靠,那原来对于民用品的管理模式在这就不再适用。
最后,我怎样可以帮别人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很多人会忽视甚至刻意回避的问题。
我见过许多老一辈的技术人员,总喜欢对晚辈留一手,信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最终结果却是他自己被永远钉在那个岗位得不到升迁。
因为企业在考虑提拔一名员工的时候,一定会考虑两个问题。
提拔以后的岗位空缺谁来补?
提拔以后他能否带好队伍?
老师傅这种抱残守缺的做法早已经不再适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如今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和协作,只有懂得培养他人,调动他人,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在一天内生产不出一台汽车,但200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人在一起合作,一天却能下线1000台汽车。
一般来说,搞明白上面这5个问题,大概需要在一个岗位深耕3年左右的时间,当然每个人的资质有差异,需要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但只要你搞清楚想明白了这些,就可以大胆去迎接新的挑战。
在一家公司六年了,工作稳定,但是没有升职空间,学不到让自己增值的东西,该辞职了吗?
最后回到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相信到这里你已经有了清晰的答案。
6年学不到自己增值的东西,是已经搞清楚了我说的5个问题,还是因为自己压根就没有沉下心去思考?
没有升职的空间,是因为公司的晋升机制有问题,还是自己的能力有差距?
除了升职,公司还有没有其它横向发展的空间?
自己有没有去争取?
如果你确实完全掌握了当前岗位的管理逻辑,是因为公司的晋升机制严重僵化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那么建议你选择跳槽;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请你先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否则即便是跳槽,也很可能再次面临同样的窘境。
说在最后我一直坚信工作的本质就是创业,而产品则是我们自己。
只有当你慢慢在职场中成长起来,开始拥有足够的资源,包括能力、经验、成果、影响力,才能用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去跟公司对话,让合作关系替代掉你们之间的雇佣关系。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更高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