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里有“调”这个概念?
所谓的“调”,指的是音乐作品中首调唱名1(do)的音高位置。
乐谱中用“调号”来表示。
为什么音乐里有“调”这个概念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为了确定一首歌曲的音域(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区域)在整个音域中的具体位置。
在以简谱记录的歌(乐,下同)谱中,如果抽去了谱首“1=某个音名的英文字母,譬如F)”的调号,歌曲的调式主音将无法确定,也就是俗话中所说的“找不着调”。
而为了让人能够“找着调”,简谱中必须标注诸如“1=F”这样的调号。
因为在简谱中采用的是只有相对音高,而无具体音高的“首调唱名法记(唱)谱”的方法。
这就决定了在这种记谱方法中,只有首先确定了首调唱名1(do)的音高位置,调式音阶中其它各音的具体音高,才能由调式主音1,按照彼此之间的音程关系,推导出具体的音高。
譬如歌曲中的调号标记为“1=F”,则首先确定歌曲的首调唱名1的具体音高,等于C(自然)大调音阶中音名F的音高位置。
调式音阶中的5(so)音,才能按照与1音之间纯5度的音程关系,由1音导出。
假如没有调号,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2.在为器乐演奏、演唱伴奏中,必须用调来提供确定调高的标准。
只有参与演奏的所有乐器都统一到同一调高,才能确保每种乐器在演奏同一音符时,能保证同一音高。
也只有所有伴奏乐器演奏的调高与演唱者演唱的调高相同时,才能确保唱、奏同一音符时能保证同一音高。
譬如器乐演奏或者为演唱伴奏时,所有乐器与演唱者演唱的调高,全部统一到F调,才能确保演奏演唱某一个音符时音高完全相同。
3.在歌曲的演唱中,用调为演唱者提供根据自身的音域特点,调高或调低调高的标准。
按照歌曲标定的调号,演唱者如果高(低)音唱不上(下)去,则可降低(升高)调高。
至于是否需要改变调高,在自身音域一定的前提下,完全取决于歌曲标定的调号。
总起来说,音乐里有“调”这个概念,是为了确定歌(乐)曲中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提供合奏,演唱与伴奏之间统一调高的标准;适合不同音域演唱者演唱同一调高的歌曲时,为移调提供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音乐里有“调”这个概念的根本原因。
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