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2022-08-21
2 阅读

88,89年,还有印象,在胶东,我把记得的主食,副食,零食分别说说。

八十年代中国人的主食80年代末,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主食大部分是白米饭,芸豆肉丁包子,白菜肉丁大酱包子,芸豆肉沫面条,蛤蜊汤面,炒面,馅饼,炸汤圆,街上有卖馒头,大饼,糖三角的(发面包子里面加白糖,凉了糖会变硬,热着吃,容易烫嘴烫胳膊肘),饭店里有玉米饼蒸小鱼,早上一般是油条豆浆。

那个时候大家刚刚脱贫,很少吃粗粮,都是细粮。

我父亲的单位有澡堂子,洗完澡出来,旁边就是食堂,食堂里的师傅每周末会做很大很大的炸麻花,表面一薄薄层的硬酥,里面煊软甜香,这是我对那个单位留有印象的主要原因。

山东大馒头副食,八十年代副食这个词大概现在很少有人说了,副食是相对于主食来说的,在解决温饱的年代,有主食能养活人填饱肚子就很好了,不讲究副食,副食实际上就是酸菜,咸菜。

到了80年代末,副食丰富了,店铺如果挂上副食两个字,对于那时的小孩子来说,意味着里面有肉肠,烧鸡,酱牛肉,火腿,素鸡,豆腐干等等好吃的。

那个时候没有超市,就叫做门市部,门市部有副食窗口,副食大多是肉联厂下面的企业,我记得最好吃的是酱牛肉,上面一层酱红色的肉冻,看着就馋,有个邻居小伙伴经常拿着馒头夹酱牛肉来显摆;另外的副食就是肘子,用绳子捆着,红透一窗户的那种红,咸香味透过窗户钻到鼻孔里,回到家里,大人切上一盘,真香啊。

市场上有螃蟹,我记得10元一只。

到春节时,大人单位里会发票,拿着票到肉联厂门口去拿猪蹄,排骨,猪心,猪肝什么的,肉联厂里的人站在桌子上喊,谁的肚,谁的肚?

队伍里有人举手,我的我的!便引起一阵轰笑,是在那天寒地冻排了好久的人们的快乐。

副食店副食店八十年代中国人的零食吃得最多的是饼干,长方形的,吃的时候把四边的锯齿形先咬去,然后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果丹皮,软软红红酸酸甜甜,比山楂片好吃;虾干,山东虾干多,揣裤兜里面,有的人拿着大对虾做的虾干在啃,在现在看起来都甚为豪奢;糖花生,外面是一层白花花的糖,里面是烤熟的花生;街面上有烤地瓜,有烤肉串。

零食品种肯定没有现在多,比如没有薯片,没有辣条,冰棍的种类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饮料品种更没有现在这样多,以前喝的饮料好像就是桔子汽水(家里还买过桔子粉,冲水有桔子水的味道)。

另外就是家里会炒面,不是炒面条,就是炒面粉,里面加瓜子仁,饿极了就冲上一碗,和现在超市里卖的什么芝麻糊类似。

街市上的水果也多,苹果,桃,梨(梨子多了,家里就榨梨子汁),而且便宜,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刮台风,苹果卖5分钱一斤。

虾干八十年代中国人的饭店里吃啥?

那个时候开饭店的已经很多了,街上烤串烤鱿鱼的也多,感觉饭店里面什么都有,和现在的区别是一个地方基本只能吃到一个地方的风味,比如东北就是东北风味,山东就是山东风味,不像现在这样一个地方什么样的菜系都有。

那里去饭店,吃过饺子,锅贴,溜肝尖,苜蓿肉,鲅鱼饺子,炸舌头鱼等等,价格不记得了,总之,现在当地能吃到的,那个时候也能吃到。

后来在当地开过一家川菜馆,生意也是好得很。

包子铺80年代街上有卖矿泉壶的,几乎家家都买,用来过滤喝矿泉水,另外就是红茶菌,家家都做。

80年代末物产已经极大地丰富,几乎是爆发式的增长,人们除了满足日常所需的主食外,更多地去购买副食和零食,放开了吃。

当然也有家境不太好的,我记得有个邻居,家里好几个孩子,长辈还有病,我和他家小孩玩举重,把他家的双耳锅举起来放下,那里面是他家泡的豆子,好像要用来发豆芽,结果被我俩把锅耳弄断了,豆子散了一地,被好一顿收拾。

毁我塑我 原创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