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好的女孩子,往往不会去纹身”你怎么看?
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一下纹身的来历。
纹身,又称“刺青”或“文身”,是用带有颜料的针刺入皮肤底层,从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文字出来。
纹身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刑罚,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古时候,如果有人触犯了王法,会被执法者在脸上刺上字,证明这是个犯人。
这叫“黥刑”(qíng xíng),又称为“纹面”,是纹身的起源。
这种刑罚虽然是五刑里面最轻的,但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也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到了唐朝末年,潘镇割据,连年混战。
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和战败士兵投降,大军阀朱温执行一种特别残酷的军纪,军中士兵每人都要在脸上刺字,记上所在军队的称号。
自此以后,脸上刺字成了军队的传统。
古时候的战争非常残酷,军人时常面临斩首、断肢的危险,身上或者手脚上刺青能够帮人识别身份,于是很多军队把“纹面”改成了“纹身”。
纹身发展成了军人习以为常必做的事情,不仅用来识别身份,还用来表达忠心或激励斗志。
岳飞青年时候就曾经由母亲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成为千古佳话。
一些原本不是军人的,为了冒充好汉吓唬人,也在身上纹身。
这些纹身的非军人,大多沦落成打家劫舍的强盗和欺压吓唬老百姓的混混。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热兵器枪炮时代到来,军人不再有随时被斩首断肢的危险,纹身失去了意义,军队里不仅不再强制纹身,反而禁止纹身。
纹身成了黑社会混混的象征。
国家对纹身行为有诸多限制,比方纹身者不能参军,不能报考某些公务员。
2022年6月6日,为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系列工作举措。
《办法》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纹身行为,不仅伤残躯体,而且在皮肤表面留下了很多难看的痕迹。
国家不提倡并且有很多限制。
所以稍有有家教的家庭,不会支持孩子去纹身。
纹身,通常有自虐倾向,而且无知,甚至是一种自甘堕落。
这并不是多风光多时髦的事情。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