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一党与裕王不和,为什么不鼓动嘉靖另立太子?
严嵩能够成为首辅,并且稳坐这个位子多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第一,立太子是大忌,作为臣子绝不能参合。
皇太子被视作“国本”,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历来被王朝视作最重要的事,可是这个太子因为是储君,是下一任皇帝,因此皇太子和皇帝的关系最微妙。
皇太子因为地位和权力往往会成为皇帝第一猜忌的对象,毕竟皇帝不希望儿子超越自己,从而让自己处于无权地位,历史上众多皇太子都因为这个原因下场凄凉。
皇帝猜忌皇太子,自然也会猜忌和皇太子走得近的大臣,因此这些大臣最后无一幸免。
严嵩十分清楚这个道理,因此他不敢向皇帝提立太子的事,因为这样一来嘉靖就会认为严嵩有异心,甚至怀疑严嵩谋反,到时候严嵩决定不得好死。
第二,嘉靖过于精明。
嘉靖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帝,他十五岁作为穷乡僻壤出来的少年,继承皇位后马上和朝中大臣展开斗争最后成功夺权,他虽然长年不上朝,但是他对朝廷的举动了如指掌,而且他这个人多疑,坚持“二龙不相见”的传言,他的多个儿子包括被立为太子的儿子先后死亡,使得他根本不见自己的儿子,这样的皇帝让严嵩感到害怕,他绝对不敢提立太子的事。
而且严嵩的一切,地位名利权力都是嘉靖赐予的,他要是敢提立太子的事,这不就是另起炉找吗?
必然会遭到嘉靖的报复。
第三,无人可选。
嘉靖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夭折了五个,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次子太子朱载壑、三子裕王朱载坖、四子景王朱载圳。
朱载壑早死,因此能够成为太子的人只有朱载坖和朱载圳。
嘉靖不喜欢朱载坖,因此严嵩也不看好朱载坖,他们确实投资了朱载圳,可惜的是朱载圳由于夺位太明显,引起了嘉靖的不满,最后朱载圳被命令就藩,而朱载坖留在北京,这个举动说明朱载圳脱离了继承人队伍,嘉靖此时只剩下了朱载坖,严嵩就算想要鼓动嘉靖另立太子,也没有人选了,继承人只能是朱载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