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感悟“人心不死,道心不生”这句话?
这就是有无相生的道理!中华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
《尚书.大禹谟》首次提出了人心和道也有心的理论!人的心“惟危”,道的心“惟微”!宋朝大儒朱熹对于“人心”和“道心”这两者,有如下之论: “从其“危”的角度去看,则会感到其发展是愈来愈“危”;从其“微”的角度去看,则会感到其发展是愈来愈“微”。
“如果说人的“思”能够达到“精”的高度,就会看到“人心”和“道心”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朱熹继续分折:“如果对一切事情都能达到惟“精”惟“一”并持之以恒地去加以处理,就必然可以使“道心”成为一个人的主要的方面,而“人心”则变成从属的方面,处处听命于“道心”的指引和安排”。
“使自身的“心”不再有与“人心”和“道心”出现分离的情形”。
如果按朱熹的这个观点看来,到了这一步的时候。
二个心(人心,道心)就剩一个道心主事了。
那也就是:危心无,而道心生了!大儒们论述有时很高奥!今天吾辈就以“格物致知”的民人拙见也弹曲下里巴人小调。
说:有一个老奶奶耳背眼花,手脚也不便利。
手里拿着剩了少半小瓢的芝麻。
幌惚间把瓢中芝麻倒在面缸里,芝麻虽轻,但一入白面,便瞬间沉下被白面淹混一起。
怎样把芝麻和白面完全分离开,好各为食用呢?
老奶奶也不含糊,一面叨念着“老啦,不中用啦”,一面从墙上摘下细面罗和罗架(见下图),放在簸箕上,用瓢从面缸中挖出面来,倒在罗中,前后摆动,一瓢二瓢如此循环,结果奇迹出现了!白面全部透过细罗网孔落到了簸箕中,而罗中剩下了原来少半瓢的黑芝麻。
老奶奶拿着罗低头眯眼看了看说:“哎,怎么还生欧子(粮食中一种小甲壳虫)了”。
多亏今天用罗格格,不然还不知道招了欧子了?
这就是我认知的“格物致知”!老奶奶就是通过细网罗,把芝麻从白面中格了格,格出来了。
也把欧子(见图4)格出来了,这才知道可能是面里也可能是芝麻中招欧子了!这就是一一格物致知!顺着这种格物致知的思维,我们就不仅能看出:道心生、人心死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能察知一点老子《道德经》中“无为”的端倪。
《道德经》第二章中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个“无为”讨论了几千年。
但我们还是有种捉无根,握无柄的感觉。
如果象那个老奶奶,用罗去格面中芝麻的格物法,探究“无为”,也许对“无为”就会理解的多些。
本人拙见:凡是去做一些,还没发生,又能够防止发生损害危害危险的事,而利于众生所需的事情就叫“处无为之事”。
换言之,凡是走在(预防在)某些危害事情发生之前的防止性举措,即是圣人的“处无为之事”!如:神农尝百草和黄帝写内经,就是防止人民得病而先找到一种治病的药和方;圣人作易经,就是告诉人们,学会一种趋吉避凶的知识、意念强化、意识向正及预测方法;大禹治水就是防患于人民生命和财产少受或不受损伤;……。
及现代研发防疫针(疫苗)的人都是圣人,都是做在了危险危害发生之前的“无为”之事!一些法律法规也是在做预防发生危害违法违纪之前的无为(有为)之事。
如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就是预防危害发生的或者说是先于预防危害发生的无为之事!等等。
这里所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无为事,就是在危害还没发生之前,有人(圣人)所釆取的预防性措施和行为!因此,当一个人的心力,全部用在了预防危害危险尚没发生之前,看起来是做了些无为的事,一旦遇到了危险危害事件时就大有可为了!通过上述分折,这既符合老子的:“圣人处无为之事”的观点,也符合朱熹的人心道心转换观点,当然:如果一个人釆用了“道心惟微”的无微不至,处处处在预则立的人心之用上。
那不正是圣人在处无为之事吗?
豈不也是人心已不发挥作用,而是道心生而占主导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