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介绍一下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沈从文,永远的湘西少年,1902年出生,因《边城》闻名。
15岁后,为了生计,他两次参军,正逢乱世,无法面对整日充满杀戮的军营生活,渐渐地他开始从读书看报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不久他把名字沈岳焕改成了沈从文。
1922年,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进京求学。
他住的酉西会馆,是清代湘西人在京城修建的,专门给入京应试的湘西人居住,这里管事的是他表哥,没有收入的沈从文免费住下了。
第二年,他为了方便在北大旁听,搬到一个贮煤间,取名“窄而霉小斋”,可见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无功而返,在寒冷的北方,没有冬衣,冬天也只是两件单衣,经常没有吃的,靠别人接济。
姐夫田真逸劝他回湘西,北京有一万多大学毕业生无事可做。
生活窘迫,投稿石沉大海,沈从文决定给名人名家写信,请教也是求援。
当时任北京大学统计学教授的郁达夫收到信后亲自去找沈从文,他非常欣赏沈从文的文章。
郁达夫不敢相信沈从文如此落魄,请他吃了饭,又把自己的围巾和三元钱留下。
多年后,沈从文在吉首大学谈起,仍然泪流满面,这是他苦难中的一道光。
沈从文在困顿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好人,甚至好心的饭馆给他赊账,几年后旧地重游饭馆的欠账牌上还有“沈从文欠××元”。
1925年,沈从文结识了知己丁玲和胡也频,也是这一年他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耗费7毛钱。
几个月后,他发表的《遥夜》被北大教授林宰平看到。
林宰平被沈从文坚定的信念打动,托梁启超给沈从文介绍了份工作: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月薪二十元。
沈从文很珍惜这份工作,但是他的小说《第二个狒狒》和《棉鞋》是讥讽慈幼院的,从而得罪了院长,不得不离开香山。
这时期沈从文有大量作品涌现:《福生》《更夫阿韩》《堂兄》《黎明》《哨兵》《十四夜间》等等。
同时,他也结识了闻一多、丁西林、吴宓、胡适等人。
经徐志摩的推荐,时为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破格聘用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为教师。
当时沈从文29岁。
第一堂课沈从文洋相百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而这节课上有个学生叫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安徽富商,人美,气质好。
沈从文一见钟情,立刻展开追求,不断地写情书。
她的追求者很多,情书纷至沓来,也懒得看,有一天突然看到自己老师写来的信开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你了。
”她一时间不知所措,只得装作若无其事。
流言蜚语很快传开,说沈从文要是追不到张兆和就自杀。
不堪重负的张兆和拿着一堆情书找到校长胡适。
结果胡适还有意撮合他们。
那时候张兆和对沈从文没有感觉,没办法,任他写吧!比如:“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也许是被打动了,1932年,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
1933年,他们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没有大办婚礼。
婚后他依然给张兆和写情书,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边城》。
抗战爆发,沈从文和朋友来到昆明,张兆和没有随行,理由是要照顾孩子,第二年才来到云南,但是住在呈贡县。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也只能周末坐一个钟头的火车再骑十里地的马,才能到呈贡县。
平淡的婚姻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沈从文抱怨张兆和不是爱他,是爱他写信。
而张兆和的信中大多讲述柴米油盐,还告诉沈从文不要说那些“废话”。
高韵秀,一个女诗人,笔名高青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她和沈从文第一次见面是在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家,高青子是家庭教师。
一个月后,两人再次见面,高青子的打扮就是沈从文小说《第四》里女主人公的装束。
在沈从文的介绍下,高青子来到西南交大图书馆工作。
两人见面更加频繁。
沈从文陷入了纠结,一边是妻子和家庭,一边是知己,他写信给林徽因倾诉。
林徽因推荐他去找金岳霖,沈从文没去。
他向张兆和坦白了,表示“感情横溢”过,希望得到妻子的原谅,今后好好过日子。
张兆和气地回了娘家一段时间。
热情褪去,高青子也选择离去,嫁给了一个工程师。
(在高青子走了之后)云南就只有云可看了。
不过,那失去十年的理性,才又回到我的身边。
1946年,他们结婚13年,沈从文创作小说《主妇》,表达对张兆和的深深歉意。
沈从文晚年沉迷古董和古代服饰研究,事事与张兆和“合作”,但似乎张兆和从来不理解他,灵魂上他们无法相通。
张兆和晚年也直言自己没能早点理解支持沈从文。
她想知道沈从文和她在一起是幸福还是不幸?
可是人已不在,无法得到回应。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从文家书》1969年,沈从文下放临行前,口袋里掏出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哭得像个孩子。
再说说沈从文与他的学生,沈从文在最困顿的岁月里,收到了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帮助,他成名以后也一样帮助后辈。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早年生活贫寒,经历有类似沈从文的地方,沈从文除了写作上的指导他,生活上也多有照顾。
沈从文的很多作品都描绘了绝美的一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城》式的美造就了他。
沈从文的父亲曾是大沽口的一名副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陷落,回了湖南老家。
母亲曾一直在军营生活,性格果断,也识文断字,能教沈从文读书。
六岁时出疹子加蛔虫病,沈从文的身体从此变得瘦弱。
1949年后,沈从文不再创作小说,他沉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写了一本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他收集的很多史料被付之一炬,曾被迫扫女厕所。
生活的艰难困苦,并没有打碎这位“湘西少年”心中的美好,1988年,沈从文于北京病逝,归葬故里。
他留下的著作总是让我们在浮躁时,如清泉一般流过心田,带来美好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