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你认为这句话在当今农业中有现实意义吗?

2022-08-22
2 阅读

先回顾本地区一段历史吧。

1958年,县委根据本县地形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规划: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

因为题主问的是“水利是农业命脉还有现实意义吗?

”所以,这里只讲水稻县这件事。

京杭大运河把我们县分为两半,人们习惯称为运东、运西两部分。

运东地势低洼,水源丰富,可以自流灌溉,所以就率先种植水稻。

县委原计划在1959年引骆马湖之水,把运西百万亩旱地改种水稻。

可是,计划刚刚实施,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不得不停下来。

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1970年,一些老干部恢复了工作,再次把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发动十几万民工,实施这项水利工程。

那时技术落后,没有任何机械,一切只能靠人工去完成。

但前后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一套引水工程就建成了。

其中建了大型翻水站两座,桥梁、涵洞数收百计,干渠一百多里,支渠几百里,斗渠、毛渠就像毛细血管那样遍地都是。

国家除了购买必要的材料款之外,全部工程都是群众义务完成的。

1972年,运西百万亩土地全部改上了水稻。

在改水稻之前,我们这里是一年两季,一季麦,一季玉米、大豆,遇上风调雨顺年景,年单产合计在四百斤左右;遇上天旱或者雨涝,年单产只有200斤。

而改种水稻之后,一季稻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600斤。

更为有利的是,因为旱涝保收,小麦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到了八零年,小麦产量已达到800斤。

改种杂交稻之后,水稻单产近千斤。

五十年时间过去了,这套水利工程仍然发挥着作用,五十年来,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因为旱灾、水灾影响过农作物的产量。

就是这几年,水浇地和旱地的产量区别也很大,水浇地的小麦产量稳定在千斤以上,而旱地小麦往往要低几百斤,而旱地的玉米和大豆产量也极为不稳定。

由此可见,说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不但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永远都不会变!因为旱和涝是大自然的极常见的现象,即便现在有了人工降雨等先近技术,但那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再以古代都江堰为例,都江堰是一项超级水利工程,由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建造。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使用的两千多年来,都江堰都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才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富庶丰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早在1934年,在江西瑞金时,毛主席就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著名的论点。

如果土地是农业的一块块肌体,那么河流、沟渠正是输送营养的血脉。

正因为有了这一个指导思想,中国历史上最频繁、最广泛的水利建设,就发生在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年内,这个时期是中国几千年水利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一定要治好淮河”、“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出的。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植物也不例外,离开水,或者水涝都会使农作物失去生命,所以说,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永不过时。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