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2022-08-22
2 阅读

巡抚最初是皇帝为了加强统治派遣到地方节制地方三司的官员,和钦差大臣工作性质差不多,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常设的军政长官。

布政司原本就是地方三司之一,和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成三司,都要接受巡抚的监督。

除此之外工作分工也不一样。

布政使这一官职,最初是朱元璋撤销行政中书省后设立的。

到了清朝之后成了督、抚的属官,主要负责一省的财政出纳。

巡抚一职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官制也是从二品,但是带有兵部侍郎官衔的则为正二品。

明代巡抚拥有一个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利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清代巡抚掌管一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事务,妥妥的封疆大吏。

为什么明明两个都是从二品,但是权利差距这么大呢?

原因如下:一:出身差别。

巡抚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地方权力集中,朝廷不容易插手的问题,所以巡抚多从宪官(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外,尚书、侍郎及诸卿。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巡抚大多都是京官出身。

另外,他们要么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要么就是由大臣共同推选,因此他们要么是皇帝的亲信,要么在朝堂之上拥有一定的势力,背景相对布政使要高出很多。

比如李卫,他曾经就是浙江巡抚,他的出身虽然算不上高贵,但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就是皇帝的亲信,再加上他擅长弹压地方,做巡抚的时候就干的风生水起。

布政使则是科甲出身,以江南布政使为例,乾隆年间除了个别出身不详之外,大多是进士、举人、荫生、监生出身。

布政使更像是一步一个台阶升迁上来的,巡抚多是“空降”。

出身的不同,背景也不同,相对资源、话语权等都会拉开差距。

二:晋升空间的差别。

布政使如果政绩突出,按清制可以晋升为太常侍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巡抚等官职。

没有看错,晋升为巡抚也是布政使晋升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清代很多人迈不过这个坎,特别是汉人。

很多巡抚都是由布政使升任的,但是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出身要旗人(满洲、蒙古、汉军)这些人比较容易得到晋升,其次从清初到道光末年,汉人极少担任督抚,布政使几乎就是天花板。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督抚是封疆大吏,权利很大,搞不好就会尾大不掉,特别是民间反清思想激烈,让汉臣担任督抚风险很大,害怕带头造反。

简单理解就是得不到绝对的信任。

巡抚的晋升之后就是各部院的侍郎正二品,或是各部院的尚书从一品,当然还有正一品的内阁大学士。

也就是说地方官巡抚已经是顶级的存在,再升要么是平调,要么就是回京,这就看朝廷的安排了。

三:权利的差别巡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巡查抚慰”,至于查谁想必不用多说,布政使就是其中之一。

《大明会典》对巡抚职权作了明确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康、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

”可见,本为布政使所掌握的民政、财政及地方治安等各项职权已转归到巡抚手中。

到万历时,叶向高则说,“其(布政司)职掌只于钱谷薄书,类如巡抚下设之部。

巡抚已将布政司之权侵夺殆尽,使布政司变成其下属机构。

布政使的工作相当的繁杂,全省之民数田数,由其登记;宗室、官吏、师生、军位的俸禄虞粮,由其供给。

布政使还掌管祭祀神祗、灾贩、表扬善民、养老等社会福利之事。

到了清代主要职责是宣布政令、管理属官、掌管全省财赋等。

相同的是如果遇到重大政务需要向巡抚请示。

四:考核的差别。

巡抚的考核主要由吏部负责,每三年一次。

此外就是参加每六年一次的京察。

布政使的考核除了有监察机构考察评审之外,督抚也有考核布政使的权利,此外也有进京面圣当面述职的机会。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巡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着布政使的晋升命运,个人前途,就凭这一点就能手拿把掐。

这是两人比较和睦的情况下,特殊情况按察使也能越级汇报巡抚的失职行为,一般情况巡抚也不会轻易得罪布政使。

五:待遇的区别。

明代巡抚和按察使俸禄如下:清代巡抚俸禄:清代按察使俸禄:明代时俸禄都是从二品的标准配置,到了清代差距已经拉开。

总结:布政使和巡抚虽然都是从二品但实际上差距还是很大的,平级的同事但有上下级关系,权利自然不同。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