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人叫绰号后,都是什么感觉?长大了以后再一次被人叫绰号又是什么感觉?
记事起,因为长得丑,我就被妈妈嫌弃地说成“枣核脸,蒜瓣子头”,因为声音响亮,爱哭,被邻家姐姐喊“三吱啦”。
那时候特别不愿看见那个姐姐,偏偏一出家门就能遇到她,她的叫喊让我无地从容却又束手无策。
幼小的我心里知道别人给起的这些绰号是带有嘲笑嫌弃侮辱性的,可我不敢怼也不敢说。
因为这些绰号,从小我就觉得自己是人群里的丑小鸭。
妈妈嫌弃,姐姐们不喜欢带着我玩,我一直无法想象,自己到底有多丑?
我的家门前是一条街,每每看到有我认为比较丑的小孩子从家门口经过,我都会问妈妈“我小时候是不是像她?
”因为这些绰号,我成了一个有心里阴影的小孩。
上了小学,怕被人笑话,我像一只长满了刺的小刺猬,我努力学习,也努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多少年来,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结,长得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会被家人嫌弃的,我就是家里最不让人待见的小孩。
我讨厌那些贬义的绰号,表面不敢反抗,但心里记仇,直到现在我也不能从心里喜欢那个喊我的绰号的邻家姐姐。
总觉得自己不被家人待见,总觉得走出这个家就会成为受欢迎的孩子,初二那年第一次见到山西的大娘,我对她异常的热情,和她一个床睡觉,抱着她冰凉的脚丫子放在怀里暖。
她走的时候问我愿不愿意跟她走,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妈妈生病的两年里,特别依赖我,她觉得我做事能做到她心里去,能懂她。
那时候妈妈几乎每个月住一次院,每次住院我都陪着,陪着妈妈住院是记忆中和近距离接触最长的时间,我们无话不谈。
我特别想从妈妈那里得到答案,是不是小时候特别不喜欢我?
至今仍记得妈妈沉默不语的样子,不知道她是默认还是根本没把我的问题放在心里。
人到中年,我早已走出了心理的阴影,我常常想,妈妈对我的依赖是不是因为我的性格里有讨好型人格,因为被嫌弃,所以小小年纪就学着察言观色。
因为一直不自信,长大后从没想过自己会自由恋爱,有男生示好的时候也不懂拒绝。
曾经有一个同学一直在学校里追随着我,我本该干净利索地告诉他,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却说不出口,好像自己没有不喜欢的资格。
直到毕业,各自回了各自的县城。
我原以为他会重新开始,谁知他始终放不下,毕业后没有去分配的单位,而是去了我们上学的那个城市打工。
因为我的当断不断,反而给他带来了更深的伤害。
小时候的绰号曾让我的成长路上多了许多阴影,谁也无法想象我曾怎样努力地去克服它。
我曾特别羡慕被父母宠着的小朋友,特别渴望早一日离开自己的村庄,仿佛走出去,村外就是天堂。
小时候如果懂得维护自己,我的童年会是另一番情形。
长大后再也没有叫过我的绰号。
如果有人叫,我会不惜和他翻脸,会毫无情面地怼回去,会肆意爆发自己喷薄的愤怒,会蹦着老高去抓她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