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有什么特产?
说起商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商文化、火文化的发源地,在商丘,到处都流露着商、火的元素,景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的沉淀也让它拥有了更多文化,其中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了,商丘的饮食法乎自然,用料真实,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就像商丘的“好人文化”,崇尚气节、崇尚严谨、崇尚务实,讲良知、守信用,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赓续。
商丘,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更是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荟萃之地,烹饪汇古今于一炉,地方特色各类名吃有千余种之多。
下面,请跟随我的笔触到“殷商之源”一起来探寻美食文化吧!清晨,太阳在鸡鸣的催促声下,慵懒的伸伸胳膊,微笑着射出第一缕光辉。
漫步在初夏的商丘古城,月季宁谧地盛开,飞鸟欢快地飞绕,垂柳旖旎地低垂。
城湖连成一片海,城郭连成一园林,城墙连成一道景。
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为防五行相克,古城东西两门中间有一条街使它们错开,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这点让它在中国古城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截止到现在商丘古城的地下已被探索到六座古城的叠压,据说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商丘古城地下叠压的城市里见证了每个时代的进程,在这一层层叠压在历史中的文明奇迹,立体地再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
犹如“活的化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典范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风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追古溯今之余,我们可以来碗地道的古城第一家马家小鱼汤。
古城小鱼汤,有百年的历史,传到店主算是第五代了。
小鱼是油炸的野生小鲫鱼,一寸左右,直接吃酥香不腻,汤喝起来酸酸辣辣,透着浓郁的胡椒香气,喝起来爽口又开胃。
只需滴上几滴商丘传统土产小磨香油,小鱼汤更添滋味。
小磨香油是以上等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提炼而成,浓香味正。
小磨油坊在商丘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因质优价廉,极受外地宾客的青睐;本地人出外办事,探亲访友,也多将此作为礼品。
作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陈家糟鱼也是一绝,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中国梦 乡土情”河南老字号、中原贡品邀请展中荣获优秀参展奖,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为河南老字号,在庆祝世界文化遗产日“首届中原贡品、河南老字号文化展览会”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传承奖。
百姓间有句口头禅,“陈家糟鱼有多糟,老头没牙也能嚼”,这也正是陈家糟鱼老少皆宜的特点。
正是因为陈家糟鱼制作方法独特,选取古城南湖内的野生鲫鱼,按照祖传配方精心配比,放入蜂蜜、糖浆、花椒、茴香、八角等20多种作料,精心烹制,营养丰富,回味无穷,多年来备受食客们的喜欢。
作为盘庚迁殷之地,古城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晚明的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侯氏故居、“兵将相习,人自为战”的张巡祠、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等都很值得看看。
还有一处参观瞻仰的必去之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是重要的革命史迹,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解放战争史教育和革命战争传统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走出古城,我们可以尝尝华夏路与雪苑路交叉路的卢家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顾名思义是用炉烧缸制作的烧饼,缸炉烧饼要想做的好,和面就得十分讲究,温水和面,撒盐增加韧性,一遍遍的擀成面皮,加入适量的油酥,这种特色的小吃色泽焦黄,吃起来香酥美味,深受到古城内外饕餮的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炊具如电烤炉、电饼铛、微波炉的出现,也必然出现对旧有工艺的改革。
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古城卢家缸炉烧饼的口味和质量都未曾改变,也得益于商家精工细作的商业道德。
逛吃到此刻,也许你会有些口渴,建议品尝一下产于宁陵县的金顶谢花酥梨。
此梨梗蒂周围长有一层金黄色的果斑,谢花即酥脆可口,故名。
明弘治年间为贡品。
毛主席曾有云“吃了宁陵梨,不思他乡果。
”,他还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道理深刻,发人深省。
商丘宁陵,还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范家哨子汤。
哨子汤,创于民国初年,为宁陵县东街范家祖传技艺。
是将小米磨成浆以后,配以鲜鸡汤、羊油、粉条,加上茴香、姜、花椒、味精、食盐等熬制而成。
食用时,在碗里浇上特制的牛肉精哨子和辣椒油,其味鲜美可口、不腥不膻、香而不腻、余味绵长。
因喝时要放在嘴边吹一下,所以称作“哨子汤”。
范家哨子汤以传五代,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了,几辈子都是盛名不衰。
目前范家哨子汤已被商丘市辑入《传统风味小吃名录》。
说起商丘宁陵,那里的历史古迹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当属:葛伯屯遗址、己吾古城。
据县、市文物部门初步勘探,在葛伯屯村庄下7至8米处就埋藏着3座巍峨壮观的古城池。
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张弓酒香盅碰盅,千年柿树挂灯笼,老梨园中景连景,葛伯屯里城摞城”,足见葛城遗址历史之厚重。
己吾城,先秦古城;己吾县,汉魏故县。
春秋时期,郑宋大棘之战在此点燃硝烟;“首止会盟”,齐、宋、鲁、郑等诸侯国在此歃血结盟;东汉末期,曹操起兵在此首举“忠义”大旗,三国争霸的序幕悄然拉开;这里是隶书范本《张迁碑》表颂的东汉官吏张迁故里、“三国第一保镖”猛将典韦故里和魂归之所;这里是清代中原名儒汤斌及其四子归葬地……己吾故地,是陈楚文化与汉梁文化交汇地域,“比屋农桑,俗为近古”,“士人敦厚,易以统御”,这里至今仍保存大搬亲婚俗,高跷、竹马旱船等民间舞蹈,以及古庙会、祭祖等节日风俗,流传有药酒救曹兵、朱元璋与黄岗集等传说。
己吾城,是活着的过去,是站立的历史。
魏庄麻糖,是商丘市的特色美食之一。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有甜、香、松、脆四大特点,久负盛名。
魏庄麻糖采用原料制作而成,纯手工制成,产于梁园区双八镇。
我省最大的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视察黄楼纪念馆位于双八镇境内,该镇原名道口乡,因毛主席在1958年8月8日来到这里视察而改名。
1958年8月8日,毛主席来到该地黄楼村视察,给当地留下厚重的红色文化。
如今的双八镇,用红色精神引领实干奋斗,积极探索反季节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
还有一道美食,老年间知名度也是颇高——襄邑抹猪(古襄邑即今商丘睢县)。
襄邑抹猪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属于豫菜系。
苏轼曾与襄邑结下不解之缘。
他把“襄邑抹猪”推崇为天下美食之最,今日传世名菜“东坡肉”即由“襄邑抹猪”演变而来。
睢酒,是商丘睢县的另一个拳头名品。
此酒用优质槐花泉水、高粱、小麦、大米、糯米为原料酿制。
经过八次堆积,九次烤酒,中加插沙,三个月制曲,九个月出酒,存放三年方可出厂。
它微黄透明,醇厚细腻,回味悠长,酱香风格突出,空杯留香持久。
在1988年商业部召开的优质产品评选会上与“国酒茅台”的比分不相上下,荣获金爵奖。
商丘永城薛湖豆粥更是久负盛名,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二御粥”,《本草纲目》《粥谱》中均记载了此粥的食疗价值。
民权的黄河无刺鱼、干红葡萄酒、贡麻花;柘城的酥制培乳、胡芹、辣椒;睢县的张家烧鸡、北湖糟鱼、焦咯炸、金丝兔肉;永城的辣椒砖、薛湖牛肉煎包、清蒸羊头;虞城的惠楼山药、贾寨五香豆腐干、利民羊肉汤;夏邑的啥汤、蒲菜、8424西瓜;宁陵的张弓酒、杠子馍、金蝉......我商美食,数不胜数。
品尝美食的同时,随时即可触摸商丘的记忆、感知她厚重的“好人文化”——诚信进取的王亥、忠勇英烈的张巡、清正廉洁的宋荦、忧乐天下的范仲淹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国学”、“庠学”等国家教育文化中心,宋朝的应天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
到元、明、清时期,商丘作为学者汇聚之地,学风之盛,惠及民间,著述之风,传之后世。
绵延数千年的国学文化传承中,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融入了商丘百姓生活,形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
商丘,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交会城市,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命名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这里,产业完备、商贸发达,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效应日渐凸显,“通达商丘”的品牌日益响亮。
这座极具古风的现代化都市,正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谱写着一曲豫东大地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