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田地废荒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现在全国农村正在大力治理耕地“抛荒”和“非粮化”,这是官方的大力动作,但要确保整治成果,长远保证耕地用作粮食生产的利用现状,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才是关键!可以说,在目前还是没有有效办法的迹象,官方力推粮食种植,而农民也在“力推”粮食种植——推卸粮食种植责任,毕竟种粮不赚钱!现在南方双季稻的早稻基本完成了收割,很快种粮者就感觉到了卖粮的压力,虽然国家动用了粮食收储资金,敞开了各粮食收储点,但总有一些没有让农民卖粮如意的事情爆出!而且即使顺利卖粮,补贴到手,种粮仍然是一项缺乏经济比较效益的种植方向。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效益的驱使,就不可能从长远促进农村耕地的粮食生产!那这个真正有效的长远办法会在哪里呢?
个人认为,我国农村又是到了由集体转向国营的时候了。
正因为粮食生产的农业是不大可能真正产生效益的,但又是一个国家战略稳定、民生所需的必然要依赖的,这就是农业国营化的必然选择!其实,电力、自来水、石油、交通等等,很多关系民生的都是在国有国营的范畴,这也是我国得以持续稳定、逐步强大的不二法宝!农村耕地粮食生产,不可能是社会中一种声音:靠大幅度涨价来确保耕地粮食生产效益,毕竟粮食价格的稳定和低位运行,是社会总体物价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当下外国能源和粮食价格暴涨,已经让一些国家处在恶性通货膨胀之中,甚至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他们的社会就动荡不安了。
在我国农村,农业国营还是有先例的,现在也大量存在。
那就是建国时期大量成立的国营农垦农场和农业事业小三场,它们的存在,为我国的粮食战略储备和农业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近几十年来,有不少的国营农场正在面临改革,有的还是深层次的改革,不少被一种甩包袱的形式推向了市场,转为了纯集体农村。
这样的方向是否正确,个人觉得没必要争辩,也不用上纲上线,不论是国营农场还是农村集体,在我国都是存在的,这不是路线之争,更不是政治范畴的问题,而是一种建国以来改革精神的不懈实践!之所以一度国营农场出现了经营危机,就是成立之初,单纯的以区划为方向,划拨为农场的地方就是国营,否则就是集体。
而不论是国营农场还是农村集体,养人成了共性!农村集体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是自养了,有没有能力生存发展,就是个人的事,这个国家的包袱就卸了,最多在民政方面实行兜底来稳定住那些真正没有生存能力的农村集体人,例如五保老人,因病致贫的低保户等。
国营农场养人却出现了不堪承受的压力,随着人口繁衍增长,农场大量非劳动力人口,例如老人、小孩,通通都需要农场来养,社保、医保,教育、康养等等,通通都需要农场也就是国家来承担,在农场没有经济发展能力的时候,就完全得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了。
那些疆域达市达省的农垦农场,一样可以通过布局工业等完整产业链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这样的农场生存发展就不是问题,但那些仅仅只布局了农业的农场、事业小三场,不完全依靠国家,就无法养活农场人口!这正是当下很多农场在加快改制的问题所在!其实,依照我国农业必然实行长期补贴的现状来说,农村走国营农场化之路还是可以探讨的。
所需要解决的,就是养人问题,不要让农场也就是国家背上更沉重的负担,实现这个方向其实也不是难点,只要将国营农场建制从以前按区划来成立转为按企业运行机制来成立即可!更直接说,就是国家当前农村推进成立的粮食种植农业公司、合作社转为国营即可,原住农民通过征收、股份分红等方式与土地绑定的状态改变!相信在农业科技发达,农业机械大行其道的现在,只要国营农场按企业机制运行,甩掉养人模式,就一定能够让我国耕地粮食生产的功能得以有效保障!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