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何解?韦庄的诗词有怎样的风格?
若是人生腾达,鲜衣怒马,又若是家园安稳,锦绣繁华,又有谁愿意羁旅浪荡,不敢归家?
韦端己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说得不是对于江南美景佳人的眷恋,实是历经生活苦楚,满目山河飘零之人的一声无奈唏嘘。
1、韦庄虽为唐睿宗时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韦应物四世孙,但其家族至他出生之时已经衰败,加之父母早亡,家境贫困寒微。
所以,虽然韦庄自幼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通达,不拘小节,依然是直到44岁依然没有考取功名,而更不幸的是那一年黄巢攻入长安, 战乱遂起,满目疮痍。
后韦庄开始全国到各地游历——说是游历,倒不如说是国破家亡的流浪更为恰当——这段游历的旅程中,江南给他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而这两句词出处的《菩萨蛮五首》是韦庄晚年时寓居成都时所作,其中前三首均是对当年江南游历生活的回忆。
其中第二首为: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阙词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人们都说江南美好,我这样的游人就该在江南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碧蓝的天空更漂亮,还可以在彩绘过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的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像月亮一样美好,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像霜雪一样白皙。
在老之前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后会悲伤至极。
这第二首词是对第一首“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的回应:实在不是我不想早点儿回到家乡,实在是我知道自己回去以后必定悲伤到肝肠寸断。
而第三首的“白首誓不归”则是对这第二首词中情感的肯定和强调。
2、有人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的是韦庄对于江南风物的深情眷恋,我初读之时也更接受这个观点。
当时没有对诗人彼时的处境、心态有所了解,只是以为这是诗人对江南经历的见之难忘的夸张表达。
后来自己年岁渐长,经历越来越多,就越来越觉得这最后一句,诗人看似直抒胸臆,其实实在是有些郁结难抒的曲折深埋其中的。
“疲马思旧秣,羁禽思故栖。
”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言,“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江南虽好,人人都劝我留在江南,可即便这里再是繁花似锦,再是钟灵毓秀,我的心中依然还是有一处欲归难归,欲舍不舍的所在。
我本游人,本有来处!只是我一则仍然功名未济,加之如今故国战乱风雨飘零,“平生志业匡尧舜”的理想难道要放弃吗?
我渴盼还乡,回到我的归处,心有所归便觉有所安;我又怕还乡,归处无处可归,遍地烽烟所见皆荒凉……有家难回,即便是在这美如画的锦绣江南又何尝不是一种断肠?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寥寥十字,表面看作者直抒胸臆,实际却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萦绕着一重又一重的纯粹的悲抑哀凉。
3、诗词风格韦庄的诗词,很少字面的精心雕琢,也很少绮艳的色彩,基本没有太突出的字眼,有些偏白居易的流畅平易,力求以浅近而明丽的语言,表达淡远的意境。
韦庄虽然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但他的词却区别于花间派一贯的绵密秾艳、柔软甜腻的风格,惯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清韵温馥,隽逸可喜,在花间词人中却别具一格。
韦庄不擅长于“状物”,即通过描摹景物来烘托气氛,而注重对情感的抒发,擅长在描述对象心理、情感的过程中直接呈露意旨,因而他的词就比较多地运用结构疏朗、意脉流畅的白描方式。
比如《菩萨蛮五首》,词中并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绵密朦胧的意象,也没有断续跳跃的层次,而是色彩清淡、结构疏朗、意脉流畅,这就是韦庄与其他西蜀花间词人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