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的国产车都是用日系来逆向研发生产,而不是欧美车系?
在咱们的自主车起步时,的确有很多自主车企借鉴日系车的技术、外观,通过逆向研发的方式迈出了第一步。
但并不是全部自主车企都这么做,比较经典的反例就是奇瑞,在起步时最先从威尔士引进了一条淘汰的福特平台,之后的多年也大都和欧洲的汽车研发机构合作。
所以说自主车起步时都是逆向日系车并不严谨,只能多大部分自主车企当年是这么开启造车之路的。
而之所以会如此操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咱们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以及日系车企默许的态度。
本质上就是日系车企为了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获取更大份额而采取的一种妥协。
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虽然存在理想化,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却是可以成功的。
市场换技术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后,我们看到了汽车在未来的潜力与市场,所以有了大力发展乘用车的考虑。
但受制于当时的工业、技术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完全依赖于自主打造乘用车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提出了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我们为外国车企提供广阔且有潜力的市场,而外国车企要提供给我们造车的相关技术,以起到对自主车企的扶持作用。
但各位应该都清楚技术是企业的命脉,咱们古代的一些手艺人、名厨都不轻易收徒弟传授技术呢,更何况是把技术提供给国外的汽车企业。
那些古代有手艺的人甚至连子女都不轻易传授,甚至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这些都是为了避免技术外传的手段。
在工业领域上技术更是重要,一旦被同行掌握技术必然会对自身造成冲击。
所以当代企业的共识都不会轻易提供技术。
所以用市场作为交换技术的筹码显然还不够分量,毕竟这个市场不是我们在控盘,我们甚至连全球50%的汽车份额都提供不了。
这不同于高铁、核能,因为在这两个领域我们做到了控盘。
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市场都被我们掌控,拥有高铁、核能技术的企业为了生存就只能妥协并提供技术。
提供出技术对企业的长远的确存在损害,但却能避免短时间内的出局。
但汽车的市场份额我们做不到控盘,虽然我们的市场、潜力都非常大,但还不足以让当年率先进入咱们国内的大众、PSA妥协。
所以那个时期我们从欧、美车企所获得的技术并不多。
大众做出的贡献在于扶持了一大批本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很多现如今已经做大甚至完成了上市。
但在核心技术方面提供的帮助太少。
所以市场换技术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对市场控制的比例。
日系车企为何提供了不少造车技术欧美车企不愿对我们提供技术,日系车企为什么会提供技术呢?
实际上日系车企同样不愿提供、分享造车技术,只是因为受制于当时的实际环境。
当我们思考企业、制造业之间的合作时千万别夹杂个人情感,企业与企业之间只有利益,也可视作各取所需。
无商不奸的道理各位都懂,不逐利也就不叫企业了。
日系车企提供技术、放任自主车企玩逆向生产仅仅是迫于无奈。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系车利用石油危机成功登陆美国汽车市场,在未来的10年内完全破坏了美国本土造车企业。
之后日系的各种商品远销世界,那个时期日本的经济腾飞。
后来美国为了反制日本,联合欧洲的几个国家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
结果导致日元不断升值,开始几年还让日本的经济空前繁荣,但不断膨胀的经济泡沫已经开始冲击日本的经济。
由于日元不断升值,出口业受到重创。
而另一边日本国内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导致实体工业走上匪夷所思的发展模式,比如说车企一反常态,大力发展极为小众的性能车,比如GTR R34、丰田牛魔、本田NSX、马自达RX车系、三菱EVO、斯巴鲁STI等等,这些性能强悍的车子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因为当时日本认为出口业受创无所谓,消费者有钱依靠内销足够。
最终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的经济严重受创,即便是今天都没缓过气来。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面对经济泡沫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出口业的大幅度萎缩,迫切需要一个庞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
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就成为日系车企的首选,但此时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被大众完全占领,该如何去抢占大众汽车的市场份额呢?
这时候的日系车企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就对我们提供了一些技术,对我们自主车企逆向日系车的做法也是保持宽容的态度。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给了日系车企更体面的机会,但当时的日本工业正处于强势阶段,对我们的市场并未重视。
上述就是早期自主车企起步时大都使用日系车技术以及大量逆向研发日系车的原因,说到底只是当时的日系车企迫不得已罢了。
三菱对我们出售发动机也是同样的道理,被克莱斯勒抛弃转手把股份卖给了奔驰。
高大上的奔驰自然看不上造经济车型的三菱,拿走了三菱汽车的营销网络。
之后三菱与广汽的合作也没成功,导致三菱连销售门店、展厅都没有,所以那时候的三菱走投无路,为了续命就只能将成品发动机出售给我们,间接对我们的自主车产业提供了帮助。
还是那句话,技术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哪个企业会将自己投入大量心血研发的技术拱手让人呢?
工业的发展就是这么有趣,有必然、当然也存在很多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