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末何进的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东汉末期,直接导致天下大乱的是,何进的死,袁绍的生。
公元189年,何进被宦官张让等人设计致死。
整个过程,有几个关键的节点。
一,何进被杀的前四个月即公元189年四月,何进杀掌管西园八校尉的上军校尉蹇硕,接管了他的所有军队。
(何)进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
二,在蹇硕死后的两个月,袁绍这样劝说,今将军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
(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以为北军中侯,攸为黄门侍郎,泰为尚书,与同腹心。
)三,何进听从袁绍建议,召集各边地将领来长安,达到了驱除的目的。
董卓等使驰驿上奏,欲进兵平乐观。
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何)进所私人以守省中。
三,何进被杀后,宦官张让等人矫诏,命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
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四,何进的爱将吴匡,张璋连同袁术一同攻打皇宫,斩除各宦官的同一时间。
袁绍和叔父袁隗则忙着矫诏,杀樊陵和许相。
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五,在控制了皇宫之后,突然就出现了何进的爱将吴匡,张璋杀何苗的情况出现。
理由是,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
整个事件串联起来,就是,袁绍先劝何进杀宦官张让等人,得到消息且有兵权的蹇硕想先下手为强,串联张让等人。
废除何太后之子,在位的汉少帝刘辩。
结果被何进的同乡宦官中常侍郭胜联合张让等人告发,蹇硕被杀,军权归何进。
紧接着,对何太后,汉少帝和何进有威胁的董太后及董重被杀。
刘辩和何太后坐稳朝堂,左右平衡,何进对宦官的态度就变得无所谓。
然而,袁绍还是一心想要除掉宦官,一再请求。
想要完全和豪门贵族打成一片的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面见何太后请旨,却遭到拒绝。
同时,何进也遭到了何苗以及太后母亲舞阳君的反对。
袁绍又生一计,召集边地将领入京威吓。
待到董卓迫近长安并接连上疏后,何太后害怕了,清退了张让等人。
此时可以说,何进和袁绍的目的达到,局面大好。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
局面变成了,董卓等人对何进召集部队铲除宦官的事不依不饶,一再要求将宦官杀尽。
宦官张让等人为了自保,便通过张让的儿媳妇,何太后的妹妹说情,重新进入皇宫,依附在了何太后的身边。
此时,何进简直两头不是人。
为了安抚住更有力量的袁绍董卓等人的强烈要求,何进再次入宫请旨,但仍然遭到拒绝。
返回途中,被何进袁绍逼的走投无路的张让等人拦截并击杀。
何进的兄弟何苗自然要与兄长报仇,但是他的目的与袁绍吴匡张璋等人的目标却又不同,何苗曾经对何进这样说,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国家之事,亦何容易。
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大意为,他们兄弟姐妹之所以能富贵,完全是因为依附省内即宦官才得来的,现在应该与宦官和平共处才能继续富贵。
)何苗替兄弟报仇的同时,安抚住各方面,维持住局面,继续富贵。
袁绍等人却因汉灵帝掌权之初,发生的陈蕃窦武剪除宦官不成被反杀又连累家族的事实是记忆犹新。
因此,必然会与何苗产生冲突,这就造成了何苗被杀。
何苗被杀,失去军权靠山的何太后汉少帝自然成为了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何太后这才裹挟着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与宦官一同逃出了长安。
由于半道上碰到了尚书卢植领有兵马,何太后与刘协刘辩宦官分开,留在了皇宫。
刘协刘辩在路上遇到了追赶过来的卢植和闵贡,返回皇宫途中,又遇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在京城洛阳附近徘徊的董卓。
此时,各方面势力都达到或者说完成了各自的目标,京城处于一片平静,坐等分功行赏。
那么,之后又怎么会发展成天下大乱呢?
整件事全部是袁绍、袁隗叔侄二人同属下一同策划并实施的。
袁绍和袁隗又掌握住了吴匡和张璋等控制长安兵马的将领,并掌控制住了逃亡而半道被迫留下的何太后,权力暂时还掌握在袁氏手中。
对于这一点,刚踏入洛阳的董卓也是认同的,或者是默认的。
可是,待到与袁绍吴匡张璋等人接触过后,情况发生了扭转。
他了解到袁绍这帮人杀一些宦官也许绰绰有余,但是和他董卓常年在边地与游牧民族厮杀的手下军队来说,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关于董卓手下的军力,尚书郑泰这样说,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并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也。
……且山东承平日欠,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谁敢御之!)在此关键时刻,就要涉及到西园八校尉的意向,其中中军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自不用说,在曹操大骂关东诸侯不思进取之前,二人关系融洽,自然不会和董卓站在一起。
剩下的六位就不好说了,这里要提及一下杀死何苗的凶手。
何苗当时是被何进的爱将吴匡等人和董卓的亲兄弟董旻一同斩杀的。
董旻的职位是奉车都尉,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所使用的车马,连带着皇帝的安全也包括在内,自然与各级官员交往较多,知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皇室之间的分分合合。
尤其是他能凭借这着后勤保障官员的身份而与袁绍策反的吴匡等一干治安管理人员一同出战去斩杀自己的上级。
这是让他选边站的同时也是一场考验。
不过,这恰恰说明董旻与袁绍及袁隗关系相当紧密。
理清了董旻的身份价值背景后,再回过头说董卓。
董卓进入京城后,首先面对的不是如何主宰朝政,而是如何获得立足京城的基础。
当时他的带的军队不多,虽然战斗力强过八校尉,但人数不占优势,他没有把握能将一干人全部降伏,又认定自己有护驾之功,董卓并没有一上来就耍什么手段,而是等待自己的那份功劳。
(他的护驾之功,完全是抢夺卢植和闵贡的。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究竟董卓当时想要什么封赏,史书并没有记载,但从董卓耍的把戏,不断将下属的三千人马,来回调遣,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以及策反丁原的司马吕布,杀丁原归顺董卓来看,董卓肯定不是很满意得到的封赏。
当时与董卓一样是受何进命令赶赴京城的丁原,尽管没有“救驾的功劳”,却直接被提升为执金吾。
执金吾是掌管京城内外安全的重要职位。
一直想要染指朝政的董卓自然不会就这么被灰溜溜的打发回去。
在董卓玩弄手段威慑京城上下的同时,董卓开始拉拢已经无军事主管的西园八校尉。
这时董卓的兄弟,长期在京城任职又与各方面相处融洽的董旻派上了用场。
不过意外的情况总是会发生,被何进生前派出去征兵的鲍信,领着一批人马返回了京城。
到了京城,鲍信直接找上了袁绍,劝他动手除掉董卓,可是袁绍竟然当面拒绝了。
以丁原为执金吾。
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
也正是因为袁绍的拒绝,反而证明了董卓拉拢住了剩余的六校尉。
以残暴出名的董卓怎么会有这么大魅力,举手投足将八校尉收服(除了袁绍和曹操)?
其实事情的源头还在袁绍和袁隗身上,在为何进报仇攻打皇宫清除宦官的时候,袁术等人抱持的宗旨,宁杀错不放过,就连嘴上没有胡须的也会被杀。
特别是何进在世的时候,袁绍被何进提升为司隶校尉,假节。
可以对宦官的亲属及故交下属等生杀予夺的权利。
正是袁绍袁术等人对宦官的亲属和下属过于狠辣,使得西园校尉在成立之初便带有宦官背景的机构,其领兵的校尉深怕袁绍等人秋后算账。
可以想见,待朝政稳定即外戚何进,宦官张让等中常侍黄门相继被杀后,这些人虽然不至于被杀,至少官位不保。
而这些情报,或者说甚至是史书没有记载的情报,董卓的弟弟董旻自然会知晓一二。
董卓恰巧在此时挺身而出,保证剩余校尉的利益和权益不受损害。
董卓拉拢剩余校尉后,再凭此煽动吕布杀丁原,吞并了同样从边地赶赴过来的虎狼之师。
军权一下就攥在了董卓的手中。
袁绍袁隗等任千辛万苦换来的大好局面,就此被董卓窃取。
董卓并没有就此止步,掌控军权后,他就开始窃取朝政大权。
朝政大权此时自然是掌握在袁隗为首的士大夫以及他们掌控的何太后的手中,董卓就从此下手。
提出废立皇帝。
废除何太后所生的汉少帝刘辩,另立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的陈留王刘协。
一番博弈后,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纷纷弃官,董卓成功废立皇帝,刘协成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之后,董卓开始大量拉拢强迫各地名士,充斥朝堂,稀释当政士大夫的权力。
紧接着,逼杀何太后和汉废帝刘协。
而后,为部属封官加爵,为自己升官加爵。
真正的清除宦官外戚势力的士大夫职务却基本上没动,反而要每日在朝上面对董卓的死亡威胁。
这才有了袁绍连同桥瑁曹操等人假借三公的名义起兵对抗董卓。
但是,又因为十八路诸侯内部各有矛盾,目标。
一场有着正义声名的造反,随着袁绍韩馥等人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绍好友刘岱杀桥瑁,曹操独自对抗董卓虎狼之师,大败后黯然离场,被打散的黄巾军不断涌现等等原因,诸侯联盟分崩离析,天下开始大乱。
(值得一说的是,何进被杀后不久,宦官张让段珪等便矫诏,被一位尚书看破。
可惜的是史书并没有特别指出是谁,和袁绍袁隗一个阵营的有两个较为出名的尚书,一个是卢植,一个是郑泰。
而卢植身兼文武才,这才让张让等人放弃了何太后,而自己逃亡,可见卢植在宦官心目中的位置。
所以卢植应该比郑泰更受到信任。
这才有了卢植带兵进入皇宫的场景出现。
所以,这个尚书有很大可能是卢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