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人那么勇敢,那么不怕牺牲,为什么还经常打败仗?

2022-08-23
3 阅读

俄罗斯的军人就像满洲的八旗兵,其实是在逐步衰落的。

这也是农业社会时代世界各国普遍的通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组建职业化军队,但是这只有工业化国家才能实现。

俄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根本无力维持一支相当规模的职业化军队,所以这个难题在沙皇俄国时代几乎就一直都没有解决。

在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的军人确实骁勇异常,在欧洲十分有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军人的战斗力就开始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也就是农奴。

而农奴是由农奴主来控制的。

国家要想征调农奴,必须首先经过农奴主这一关。

农奴主自然不愿意把手下最精壮、最能干的农奴送去当兵,相反,他会尽量地把那些体质孱弱的农奴,或是不服管教的刺头送出去。

这样一来,俄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就开始不断地下降,战斗力也越来越差。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国就主要依靠哥萨克人,以及中亚、甚至是远东地区的游牧民族来充门面了。

哥萨克人就是在俄罗斯草原上采取游牧、渔猎方式生活的一些传统部落。

他们不从事农业,所以也就没有农奴。

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骁勇善战,俄国军队从十八世纪叶卡捷琳娜那个时代起就逐步变得以这些人为主体了。

但是,就像满清王朝中后期依靠的索伦兵、镇筸兵也会不断衰落一样,哥萨克人也不能保证长盛不衰。

随着时间的推移,哥萨克人也慢慢地开始不行了。

上面说的是士兵的问题,此外还有军官的问题。

俄国军队的军官都是贵族。

从彼得大帝时代起,贵族军官们一直都是国家的精英。

俄国军队甚至整个俄国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支撑起来的。

然而,这一切在1825年发生了逆转。

1825年,贵族精英军官们为了劝说沙皇实行英法的政治制度,在冬宫前发动了兵谏,也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

沙皇尼古拉一世对于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大批贵族军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这次事件之后,贵族精英集团就发生了分裂。

一部分真正的精英开始拒绝与沙皇合作,能干的军官变得越来越少。

这也导致了俄国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因此,俄国的军事实力就不可避免地下滑。

熟悉俄国历史的人会发现,在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俄国就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同现代强国之间的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都被揍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

他们只是在中国、土耳其、波斯这样一些仍旧处于中世纪状态的落后国家那里还能找到胜利的感觉。

碰上强国,那就歇菜了。

到了苏联时代,苏军的战斗力其实也不是很强。

开国之初就被波兰暴揍了一顿。

后来的苏芬战争更是灰头土脸。

苏联能够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应该说是离不开美英的援助的。

没有美国与英国的大力支援,苏联显然打不赢这场战争。

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其实都清楚自己的实力,所以苏联军队几十年都没有对外开战。

只是到了1980年,苏联才打算欺负一下落后小国阿富汗,结果又是由于西方对阿富汗的援助,导致苏军深陷泥潭。

所以,从沙俄到苏联,俄罗斯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是特别强大。

它要真是像某些人吹嘘的那么强,整个欧洲早就被它征服了。

所谓俄罗斯军人勇敢、不怕牺牲什么的,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突出,欧洲各国类似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一点也不比俄罗斯差。

综上所述,俄国一直都是世界列强中相对较为落后的国家,这是它屡屡遭到败绩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