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国时期,名将孟达一战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孟达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一员将领了。
为什么说他是小有名气呢?
因为他毕竟不是战果辉煌的大将,所以,他有点名气,但是要称为名将,似乎也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
孟达的小有名气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孟达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次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也算是多次出场了,混了个脸熟。
1、和法正一起,联合张松作为内应,迎接刘备入川。
2、汉中之战,和刘封一起出战曹彰,刘丰被曹彰杀败;孟达刚要出战,发现曹兵大乱,原来是马超和吴兰领军杀来,孟达就和他们一起夹攻曹彰。
3、和刘封一起攻取了上庸,两人同守上庸。
4、关羽被困麦城,廖化杀出重围,前来求救。
孟达撺掇刘封对关羽见死不救。
这一次,孟达长篇大论,阐述了大量事实,说明不该去救关羽,应该保存实力。
刘封被孟达成功地蛊惑了,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结果关羽被东吴擒杀,刘封被刘备斩杀。
应该说,孟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襄樊之战的战局,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汉的命运。
孟达葬送了蜀汉两员大将。
5、孟达在关羽被杀后,害怕被追责,投降了曹魏。
这一次,孟达风光一时。
曹丕亲自接见他,并和他同乘一车,显示对他的恩宠有加。
另外,曹魏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侯,领新城太守,守襄阳、樊城一带。
孟达接替了徐晃、夏侯尚的职责。
孟达就写信招降刘封。
刘封不降,两人大战。
孟达不是刘封的对手,后来在徐晃、夏侯尚的围攻下,刘封大败亏输。
刘封回到成都后,被刘备下令斩首示众。
6、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司马懿被曹睿罢免,蜀军旗开得胜,形势一片大好。
孟达就给诸葛亮去信,要求重返蜀汉阵营。
诸葛亮也得知孟达在曹丕死后,处境艰难,就同意接受孟达的归来。
但是,孟达过于自信而得意忘形,被部将出卖,报告了复出的司马懿。
司马懿先斩后奏,带兵直取上庸,擒杀了孟达。
7、孟达在被司马懿消灭之前,张弓搭箭,一箭射死了在城下喊话的徐晃。
这是孟达的巅峰成就。
徐晃是曹魏仅次于许褚的二号猛将,其军事指挥也十分卓越,曾经在襄樊之战打败了关羽。
孟达做了这些事情,虽然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出场的次数也算是比较频繁了。
(杀死徐晃算是最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孟达出头露面的次数,比曹魏名将文聘、臧霸、毛玠、吕虏等还要多;比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陈武、潘璋、蒋钦、董袭等人也不少,这样的表现也可以称为是名将了。
第二、孟达跟三国期间的几个主要大人物几乎都有交接。
(除了孙权以外)像刘备、曹丕、诸葛亮、司马懿、关羽,这五位可以说都是当世的顶尖人物。
而孟达跟他们都有机会直接交往,通信或者是打交道,甚至有的还亲密接触,密谋大事,这也是很多名将所没有过的人生经历。
孟达得天独厚的人生经历,也使他在三国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国演义》连环画的出版,也使孟达有鹤立鸡群之感。
那一套连环画共有48册,分别是:1、《桃园结义》2、《董卓进京》3、《虎牢关》4、《跨江击刘表》5、《凤仪亭》6、《犯长安》7、《三让徐州》8、《李郭交兵》9、《小霸王孙策》10、《辕门射戟》11、《白门楼》12、《煮酒论英雄》13、《白马坡》14、《千里走单骑》15、《战官渡》16、《定四州》17、《马跃檀溪》18、《三顾茅庐》19、《火烧新野》20、《长坂坡》21、《舌战群儒》22、《群英会》23、《赤壁大战》24、《战长沙》25、《甘露寺》26、《反西凉》27、《张松献地图》28、《取成都》29、《濡须之战》30、《定军山》31、《水淹七军》32、《走麦城》33、《火烧连营》34、《诸葛亮渡泸水》35、《天水关》36、《擒孟达》37、《空城计》38、《姜维献书》39、《智取陈仓》40、《八卦阵》41、《诸葛装神》42、《五丈原》43、《政归司马氏》44、《铁笼山》45、《姜邓斗智》46、《姜维避祸》47、《二士争功》48、《三国归晋》。
由此可见,出现在这48册连环画的封面上做题目的人,只有董卓、刘表、孙策、张松、诸葛亮、孟达、姜维七人。
大家都知道,真正三国迷都收藏有这一套连环画,而且还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我对这48册连环画的题目和排列顺序,可以说是无论正背还是倒背都是如流的;任意指出其中的一册,我立即就能答出它的题目和内容大概。
这套连环画我翻来覆去,读了不下10遍。
这样,每读一遍,就加深了对孟达的印象,因为每读一遍,就必须读《擒孟达》这一集。
这样,虽然孟达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业绩,他却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孟达的军事指挥才能远逊徐晃的。
孟达独立带兵,没有打过一次胜仗。
徐晃独立带兵三次:带兵四千渡渭水,牵制马超,搞得马超军心涣散;和王平带兵在汉水背水列阵,被赵云和黄忠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襄樊之战,抓住战机,打败了关羽。
徐晃三次对决五虎上将,取得了一胜、一平、一负的成绩,也算是可圈可点了。
我不喜欢孟达,因为他出尔反尔,两次背叛主公;还有他给刘封出了一个遗臭万年的“馊主意”,害死了关羽,又连累了刘封。
有这样的同事,刘封也算是倒霉透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