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一种酷刑,只是一张普通纸,百年时间却为何没人能抗住?
因为这张纸,会让人生不如死,一步步打破人的身体和心理极限。
朱元璋为什么要发明这种酷刑?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残酷刑法,如活埋、车裂、蒸煮、炮烙、剥皮等。
君王设立酷刑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自己的皇权不受侵犯,二是用严惩的方法来警示想犯罪的人。
人们常称朱元璋为“和尚皇帝”,好好地重八为什么会选择剃度为僧呢?
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为了活下去。
朱元璋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死的时候连棺材和下葬的土地都没有,他从小就见识了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对贪官深恶痛绝。
因此在其即位后,以猛治国,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明初一些元朝的旧官吏和造反起家的功臣,有恃无恐的贪赃枉法。
为了让刑法真的对这些人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因此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萱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这一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的行为大为收敛。
朱元璋以元末“朝廷暗弱,威福下移”,纲纪败坏,官吏骄恣,从而致使元朝倾覆,顺帝北迁作为教训,因此立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
对于直接危及专制统治的重大犯罪如“盗贼”及“帑项钱粮”之类,量刑重罪加重,法外用刑,狂诛滥罚,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
在朱元璋的心中,贪官就是毒瘤,有一个切一个。
在其当政的三十一年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朱元璋发明的这种酷刑叫什么?
题目中提到的这种酷刑叫做“贴加官”,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叫法呢?
和其最终呈现的受刑效果有关。
在行刑时,司刑职员将预备好的桑皮纸揭起一张,盖在犯人脸上,然后将口中所含的烧酒喷在干燥的桑皮纸上,桑皮纸受潮发软,就会立即贴服在脸上,如同面膜一般。
紧接着又盖第二张,如法炮制。
刚开始的时候犯人还能挣扎下,但一般到第五张的时候就会因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人也就不动弹了。
这个时候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叠在一起快干燥的桑皮纸,凹凸分明,犹如戏台上“跳加官”的面具,这就是“贴加官”这个名称的由来。
其实这个刑法是否是朱元璋发明的,无从考证,只是因为在朱元璋时期发明了很多惩治贪官污吏的酷刑,所以人们也就默认的将其自动归为是重八发明的,这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变相“认可”。
为什么无人能够扛得住“贴加官”的酷刑?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溺水者,是不是在落水后会拼命地挣扎,企图让自己不被水淹没,能够获得氧气保持呼吸。
“贴加官”的行刑过程,和溺水有点类似。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在犯人脸上放上一张干燥的桑皮纸,这个时候审讯者可能有点紧张,但不至于害怕。
当第一口酒喷在其脸上的时候,桑皮纸会紧贴他的脸部,让他感受到来自面部的压力,同时伴随着呼吸受阻。
当然这个时候他并不会感受到呼吸困难,毕竟一张桑皮纸的厚度有限,也不能和面部严丝合缝的贴合,这个时候的他只会感到一点点难受,但正常人也能扛得住,只不过心理防线开始溃败。
意志力稍微坚强点的人,面对这点小压力,也不会招供,毕竟和招供之后会面临的严重处罚比起来,这都算小事。
不招没问题,只是脸上会被贴上第二张,并继续喷酒,二张纸的威力可比一张大多了,这个时候“纸张面具”和口鼻完全贴合,会感觉到呼吸困难、有窒息感。
稍微的胆小点扛不住事的就招了。
但还是有一些意志力更坚强,或者那些贪污领头人,还是会咬紧牙关继续坚持,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种做法无异于自寻死路,随着第三张纸加在脸上,你会发现被绑着的犯人,手脚都在拼命地挣扎,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说不定下一秒就没气了,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招供。
如果说加到第四张还没有招供,那么这个犯人你就可以放弃了,因为从开始入狱开始,他可能就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
正常来说,能撑到6-7张就已经是极限了。
还有一种说法,为什么朱元璋会设置这么多酷刑?
因为他觉得犯错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在接受惩罚之后,他才有死的权力,斩首都算是便宜他了。
死很容易,“贴加官”行刑工具虽然只是一张普通纸,但他的“高明”和“残忍”之处在于将人置于无知环境中,增加心理压力,然后一步一步的击溃人的身体和心理双重防线,让人无法抵抗。
朱元璋“杀尽贪官”运动虽然贯穿始终未减弱,即使酷刑威慑,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