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会才有效率?

2022-08-24
5 阅读

本篇以解决某个业务难题开会为例。

1.会前准备。

会前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会议质量及会议进度,当然也会影响会议效果。

会议召开必要性确定:虽然管理者有权随时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开会,但开会本身如果必要性不大或会议过多,通常会比较影响部门正常工作开展,甚至会打乱正常工作节奏。

所以,如非必要,尽量少开会。

当然,如果管理者发现业务出现问题,针对性解决后改进效果不明显或未有效阻止事态恶化,就需要发起会议,组织部门核心骨干进行全力应对。

明确会议主题、要求及基本议程:拉群或发邮件,具体看部门或公司惯例,明确通知开会具体安排及参会要求;确保相关人带着充足准备参会,而不是入会后一脸懵。

明确会议参加人:坚持极简原则,不直接相关,或非利益直接相关方尽量不邀请,尽量少打扰下属正常工作开展。

会议准备资料收集:安排部门助理在会前收集全部资料,确保内容齐全并符合要求,尽可能避免在会议现场找某种数据或资料,耽误大家时间。

信息拉齐及方案出具:在正式开会前,管理者需跟几个模块负责人进行反复深度讨论,并拿出初步方案。

永远不要指望开会现场拿出好的方案,这样的决策方式太过随意,而且拿方案是管理及决策层的事,如果下属们比这些人还高明,只能说明决策层不胜任,下属最多只是细节补充或锦上添花。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有人说,会议前管理层已经有方案,直接推动执行了,那还开什么会?

既然是业务难题,显然不会这么轻易就解决,而且,业务难题之所以是难题,不一定完全是技术问题,往往是执行层面的业务认知有偏差。

这种认知层面的改变,显然经常是最难的。

同时,抛开方案出具本身,问题出现的背景,落地的策略及方案,具体的分工以及后续的改进要求等,都需要组会并当着部门核心骨干,必要时甚至全员 ,把基本信息拉齐,工作安排讲清楚,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后续落地时出现的各种反弹。

2.会议召开。

会议纪律:上交手机,禁止迟到,禁止超时,严肃认真。

会议原则: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为单纯解决问题,禁止随意发挥。

会议主持:管理者亲自主持,确保统一思想,目标明确。

会议记录:安排专人做注意记录,并在每个问题结束时,逐一确认会议决策及安排。

会议召开:严格按既定议题进行推进,不得超时,不得随意发挥,发现新的重大问题,单独组会。

会议结论:会议必须拿出清晰明确的结论、后续工作安排、负责人及完成时间。

成果检查:现场抽查参会者,确认个人会议分工是否明确,对业务难题解决是否有了明确方案。

会议结束:有始有终,管理者要对会议要点进行总结,要对会议安排进行重审。

3.会议落地。

会议复盘:类似业务难题解决会这样的重要会议结束后,管理者需要邀请部门负责人,对会议进行全面复盘,以查缺补漏及各自工作重点明确。

会议记录:会议结束后24小时内,会议记录由部门助理负责整理撰写并跟管理者再次确认,而后按规定发送给相关人。

同时,还需把会议确定的单项工作安排,分别发给相关责任人。

工作跟进:根据会议安排,后续落地工作的推进情况由部门助理每日跟进,并把每天的工作进展,尤其重要工作进展情况每日向管理者汇报,发现异常,及时预警。

4.结语。

目前在各企业,会议发起经常过于随意,微不足道的小事要开会,甚至没什么事也要开会,好像开会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事,而全然不顾会议的实际价值。

具体到会议本身也经常问题多多,会前准备基本没有,会中完全缺主题,缺数据,缺资料;发现问题时,争相甩锅,各种解释;虽然整体有问题,但每个模块却都能拿出合适的理由。

所以,最后的结论总是,继续维持现状。

更大领导的问起来,管理者的回答通常是我们开会系统讨论过,确实不好解决或者竞品也都这样,这是行业性问题,所以,这样的会议,解决问题能力为0。

至于会议安排的落地,有些人虽然在会议现场慷慨陈词,大包大揽,说得很动听,但到真落地时又各种推诿,直到不了了之;有些人,直接在会议现场大倒苦水,各种卖惨,说自己是很忙,不接工作,导致工作分配不下去,或者分配下去没人支持,寸步难行……不得不说,开会是个技术活……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