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大统一,历代帝王在统一后都做了些什么?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种思想叫“春秋大一统”,这实际上也可以被称之为道家的“黄炎大一统”,或者“道法大一统”思想。
道家,通俗的理解就是“领导之家”、“人王之家”、“酋长之家”,各个部落的酋长这种“人王”组合到一起,相当于部落会议的“议员”,他们就后来成为了“道家”,以黄帝小(手)工业部族形成的现代“议长制政权”可以被称之为“道家道派(轩辕氏)政权”,由于长于宗教建设,也可以被称之为“春派政权”,以炎帝小农业部族形成的现代“总统制政权”则可以被称之为“道家法派(神农氏)政权”,由于长于宗教惩戒,也可以被称之为“秋派政权”,之所以有春秋的划分,是因为当时一年分为两个季度,现在的春天和夏天被称之为春季,现在的秋天和冬天被称之为秋季。
春秋大一统,其实就是工农业协调发展,所以黄帝小工业部族击败炎帝小农业部族建立部落联盟,人数优势虽然是炎帝小农业部族拥有,但黄帝的小工业部族却成为联盟事业的领导核心,故此虽然是“炎黄联盟”,但是却是黄帝部族当家。
然后炎黄联盟集合周围的百姓部族,形成为炎黄百姓联盟开始以“工农业协调发展”征战天下。
后来炎黄百姓联盟以“指南车技术”击败了蚩尤九黎“八十一兄弟”小农业部落,蚩尤部族小农业后裔后来发展为奴隶,炎黄百姓工农业联盟成为奴隶主。
到了炎黄百姓联盟的周王朝时期,天才政治家周公旦为了解决人力资源补充不足的问题,创立了儒教,核心就是以“德”为方法将以前的奴隶转变为“新人”或者说“平民”,“德”是上古的一种登山活动,登上一定高度,服从炎黄百姓联盟奴隶主统治的“黎民”奴隶,就可以把名字记载于荣誉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刑罚,得以“德高望重”,这样的结果就是“变民(琢瞎一支眼的奴隶)为儒(满足统治者需要的新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宗教名义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使得大量小农业的“农民”奴隶与原来的小农业“农人”奴隶主结合起来,建设成为古代的“大农业”部族。
然后炎帝大农业部族开始重新争夺炎黄百姓联盟的领导权,与黄帝小工业部族开战,开战之初,势均力敌,就被称之为“春秋”,也可以称之为“道法”,还可以称之为“工农”。
而战局初定,“大争之世”形成,大农业部族有摧枯拉朽击败小工业部族的趋势,就被称之为“战国”。
最后实现“春秋大一统”的王朝是秦王朝,他们实现了“农工发展”,也就是“男耕女织”(炎耕黄织)生产模式,这也就是民间传说老实巴交的牛郎可以迎娶天上织女的原因,“秦”是始皇帝嬴政的新造字,意思就是“春秋(工农业)各半,一统天下”的意思,“秦”就是“春的上半部与秋的左半部组合而成”。
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属于道家小工业道派,秦始皇为其拜的“帝师”是左丞相王齕,小儿子胡亥属于道家大农业法派,秦始皇为其拜的“帝师”是自己的堂兄弟中丞相嬴赵高,为了达到“工农业协调”的目的,就让右丞相(法派)蔡李斯将女儿嫁给了大儿子扶苏。
接下来由于秦始皇作为道家大农业法派贵族不愿意与道家小工业道派贵族共享政权,著名的论辩是李斯的大农业一统与淳于越小工业分封的路线之争,最后是道家法派得势,实施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灭掉了道家道派的主力方士,烧掉了道家道派的《道经》,使“黄老帝王学术”成为了“老子帝王学术”,一手摧毁了道家道派建立的儒教,社会基础就成为了大农业一统天下。
后来儒家平民帝王刘邦上台之后,通过与他的妻子,另外一个汉王朝道家贵族帝王吕雉争权夺利,到后代汉武帝刘彻统治期间,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彻底翻盘,他们掌握话语权后,因为道家道派贵族妈妈丧失殆尽,就将儒家祖师爷孔子册封为儒教教主,又将道家法派开除出道家,单独命名为法家,残余的道家道派贵族只有回到思想的起源地四川巴地(大蛇之地)建立起了道教。
由此,大一统政权的基本框架族群基本形成,黄帝部族思想发展为道家,炎帝部族思想发展为法家,百姓部族思想发展为名家、兵家及纵横家,蚩尤部族思想发展为儒家(文士儒家),九黎部族思想发展为墨家(武士儒家)。
墨家思想为什么看来消失了?
是因为“老瓶装新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它又回流到了儒家,成为了“武儒术”,后来的“武科举”实际上就是“墨科举”。
现代社会的“大一统”思想,则是“大工业”与“大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注入了社会新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大规模的“大工业与大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