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学校放的露天电影吗,你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导演根据电影剧本,把剧本的文字变成形象,制成胶带片,用电影放映机的强灯光把胶片上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 让观众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在我们家乡河南巩义,老百姓把放映电影,说成是演电影或wan电影。
记得小时候的农村,落后又闭塞,日子单调乏味,当时没有电视机,家中若有一台收音机就算奢侈的娱乐品了。
记得当年收音机里播放评书《岳飞传》现在还记忆犹新,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没认真听讲,一下课马上跑回家听《岳飞传》。
在那个时代,最好的娱乐节目就是晚上看电影了。
当年的电影机也不多,公社文化站好像就一台。
公社文化站放映员在快天黑时,把演电影的设备用自行车驮到大队广场,在两根电线杆中间拉起白色银幕,其中的一根杆上拴好喇叭,距离银幕约10米,放个桌子,上面摆放好放映机,再架好电线,一切准备就序,只等开演了。
那时候,放映队来到村里,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狂欢。
老百姓听到演电影的消息,家家户户都早早做好晚饭,吃饭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吃饭的速度比平时要快的多。
天还不黑,本村的、外村的老百姓,都早早来到演电影的广场,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可谓万人空巷,真像赶集似的。
这说明了老百姓对文化盛宴的渴望。
特别是小孩子更早的来到广场,带着几个凳子,到银幕前给家人占座位,有的为此吵架,甚至打架。
年轻人若谈恋爱,去看电影是最好的借口,露天剧场或电影院是年轻人理想的谈情说爱的场所。
电影正片开演前,会放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计生知识等宣传片,这大概约10分钟左右。
然后放正片。
当年放映的片子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平原作战》、《智取华山》、《奇袭》、《闪闪红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虽然大都是黑白片,但老百姓看的津津有味,甚至有的电影看过多遍,有的人物形象至今还记在脑海,有的台词还记得大差不差,真是百看不厌。
台词举例如下,《闪闪红星》中:\"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决裂》中:\"今天讲马尾巴的功能\"。
《少林寺》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最初演电影时,电影机较少。
每个大队轮流演,我们这些小孩今晚在这个村看,明晚跑到邻村看。
当时的电影片是胶片轮式的,前面的片子演完,再换下一片。
在换片中间,机器上没有片子,强灯光打到银幕上是无影白光,这时有好事者,就把双手放在灯光前,做些手影,银幕上会出现兔子、狗头等影像,手影还会动哪,人群中会发出叫好声和口哨声,真是热闹。
一旦正片开始了,手影马上消失,人群立刻寂静下来,只能听到银幕上的说话声了。
有时正在演电影中间,放映员还会叫人:请大家注意了,注意了,某某某,恁袖子叫你快点儿回家,你家老母猪bo娃了!等等之类的话。
观众听到这些话,很反感,为啥?
看的正美,插播广告,影响大家看电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