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什么场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尚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物资匮乏,农村的文化生活更是少得可怜。
可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有电脑,有手机……街上的电影院,酒吧,歌厅比比皆是。
那时候,偶尔能看上一场电影,就像赶上了过节,有点奢侈了。
起先,村里放电影的次数非常有限,由于片源极少,往往是一部片子在许多村中轮流放映,一个月难得看上一、两次。
好在我们村附近有个部队营房,那里经常放电影。
一般一周会放一次,这就成了我们天天企盼的事了,那时节军民关系融洽,鱼水情深,每等放电影时,部队首长们总会特意给附近村民预留下位置,总会有消息灵通的村民,早早地就在村里传开了。
家长们就早早开了晚饭,不等太阳下山,大人、小孩手提板凳、马扎不约而同地,陆陆续续向营房赶去。
道常放电影时,营房站岗的解放军叔叔,从不过问,直接放行。
走到部队操场上,只见电影幕布早早挂好,嗽叭里放着嘹亮的军歌,《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大刀进行曲》等等,这些歌听起来豪迈雄壮,催人奋进,使人热血沸腾。
在操场上,解放军叔叔用石灰划了白线,白线以内是各班各排的位置,而白线外我们就可以随意选择了,搬矮板凳的就早早坐在了白线的正前方,没板凳的干脆就席地而坐。
不一会儿,就看见解放军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提一色的军用马扎,口里喊着“一二三四”走进了白线内,他们纪律严明,队伍整齐,不愧是革命军人,真是站如松,坐如桩啊!每当村里放电影了,那更是叫人欢呼雀跃,喜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太阳还有一竿子高呢,大队场院里就早早围满了人,公社里放映员在做放映前的准备,挂幕布,挂嗽叭,调音量,忙的不亦乐乎,我们小孩子围在周边,非但帮不了忙,还净添乱。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场院里早已挤满了人,大人、小孩吵着、闹着。
更有邻村的人在寻找着各自的亲戚朋友,叫着喊着,招呼着……在正式电影放映之前,都会加演一段二、三十分钟的科教片,有科学种田类的,有宣传卫生教育的,这些加演片往往放过许多次,引不起大家的注意,场院里依然是噪声一片,当正式片子开始了,银幕上工农兵的雕像及鲜红的五角形闪闪发出耀眼的光芒时,大家安静了下来,偌大的场院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电影胶片发出的“沙、沙”声。
看电影,经常会遇到心急糟心的事,最怕停电了。
大家看得好好的,大都沉浸在电影的情节里,突然漆黑一片,停电了,大家“唏嘘”不已,紧接着起哄声四起“发电,快发电……”几个年轻人赶忙帮着放映员发动发电机,由于发电机老旧,常常会跟大家开个玩笑,任凭大家怎么摆弄,就是发不出电来,场院里的人们却不肯散去,吵闹着,一直等到电来。
由于经常停电,我们都编了儿歌“南征北战,黑了没电……”。
有时候,天公不做美,正看电影时,天空呼啦啦下起了大雨,人们顶着塑料布,打着雨伞,抑或浇湿了身子,也不愿离去。
还有的时候,碰见了好的片子,几个村庄轮流放映,就不得不“跑片”了,就是一个村先放,放完一片后,交给另一个村再放。
我记得,我村经常“跑片”的是拐子二小,别看二小腿瘸,但他擅长骑马,他饲养的枣红马,个头不大,却非常听话,一到需要“跑片”时,就见他骑着枣红马在各个村间跑来跑去,拿片子送片子。
当然,大队总会给他额外记工分的。
那时的露天电影院,即是大人们家长里短聊天的场所,也是我们小孩子嬉戏玩耍的乐园,更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爱情圣地。
现如今,数十年过去了,时代进步了,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了。
可每每坐在设施先进的3D、4D电影院中,看着票房过亿的电影,却总也找不到昔日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了。
那些电影像《巴山夜雨》《渡江侦探记》《南征北战》《咱们的牛百岁》《庐山恋》等许多经典的电影,每每想起,都会使人魂牵梦绕,至今不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