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银成为市面流通货币,那还流通钱币吗?
当然流通。
清代虽然民间货币使用以白银为大宗,但是钱币交易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古代民间小额贸易使用铜钱那是相当广泛的。
另外,提问的同志在下面又问道“有没有大清通宝啥的?
”,这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明清时期钱币上的“XX通宝”不是以国号为前缀,而基本上是以某位皇帝的年号为前缀,比如明朝的钱币不叫“大明通宝”,而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万历通宝”等等。
比如下图。
(注:“大明通宝”还真有,是南明鲁王政权所铸,特殊时期且按下不表)而具体到清(后金),这铸币活动早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就开始了,那时候努尔哈赤还没有公开打出反明旗号,但是已经在自己的地盘上建国称汗,年号“天命”,“铸天命通宝钱”。
其样式就是对明朝货币的拷贝,只是增加了满文版,满文钱币比汉文钱币形制大了一些。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三·钱币考》:丙辰春正月,诸贝勒等具表上太祖,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建元天命。
寻开局铸钱二品,依古九府圜法制之轮廓外周,钱面作字阳起,一为国书满文,一汉子曰“天命通宝”。
其满文一品,钱质较大。
而皇太极时代,货币形制亦如天命汗钱,“一为满文,一汉字,曰天聪通宝,大小各如旧制”。
天命通宝钱满汉文版不管是天命制钱还是天聪制钱其质量较差,由于流传不广,知道的人确实少了点。
直到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年间,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推进,以“裕国而利民”为理由大规模铸造货币,“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顺治通宝”钱”,光是宝泉局就设炉一百座铸造,一年的铸币数量就高达三十卯(所谓“卯”就是一定时期的铸币数量,清初中央户部“一卯”是一万两千八百八十串,但由于时代演变和地方差异的关系,卯的数量不定,从几千串到上万串都有,这儿不做过多解释)。
中央设局铸造当然不够,各省也纷纷开局鼓铸以利市面流通。
你看清代中央、省直铸钱规模非常庞大的,如果没有民间流通,难道是造着玩么?
在顺治年间货币种类极其繁多,列举如下:有仿明代制式的钱币。
钱面有汉字“顺治通宝”字样,钱背无字素面,这也是顺治元年的最初版本。
其后,又有单汉字记局式,就是钱背以一汉字标注铸造地点。
如下图这枚顺治钱显然铸造地点是在福州。
在顺治十年,又有“一厘制钱”。
钱背左铸汉文“一厘”二字,右铸开局地点的一个字。
此币铸造于江宁。
顺治十四年,停各省鼓铸,专令户部铸造,铸造之钱背面全为满文式样,满文的意思是户部宝泉局的“宝泉”二字。
顺治十七年,复开各省鼓铸,钱背以满汉文分铸地名。
此币来自当时的湖北武昌。
而这五种钱制里,以顺治十四年由户部铸造的“钱背满文纪局”样式和顺治十七年地方各省铸造的“钱背满汉文纪局”样式流传最广。
直到雍正元年,雍正皇帝重定地方钱式,钱背以“宝”字为首加省份名称,皆用满文。
这种款式时间所用最长,直到鸦片战争以前都没有变化。
《清史稿·卷一二四》:上以钱为国宝,更名“宝云”,并令直省局钱,幕首“宝”字,次省名纯满文。
制钱除了供给民间流通之外,还有其他功能。
首先,搭配白银发放兵饷、官俸。
这在顺治元年就开始了,“宝泉局岁铸钱解交户部库,配银给发兵饷”,但搭放比例各个时代不尽相同。
如康熙七年,“均照银七钱三例配给”,而雍正元年,又按“银八钱二配给”。
还有支付炉匠工料钱、工程建设都要用到钱币。
在雍正十一年之前,老百姓也可以以银、钱搭配交税,所以钱币在清朝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广的。
但是,钱币在流通的时候也有局限性,《石渠余纪》总结道“自古铜贵钱重,则私销;铜贱钱轻,则私铸”,铜钱成色好,容易被人销毁,导致铜钱价值上升,扰乱市场;成色不好,铸造成本低,则“假币”泛滥,这让清廷头疼不已,清朝历代统治者只能在钱币的重量和铜铅比例上作文章。
顺治时期重量:元年为一钱,二年为一钱二分,八年为一钱二分五厘,十四年为一钱四分。
铜铅比例:铜七铅三康熙时期重量:二十三年为一钱,四十一年为一钱四分。
铜钱比例:二十三年改为铜六铅四(部分边疆地区未计入)雍正时期重量:十二年为一钱二分铜钱比例:铜五铅五(部分边疆地区未计入)清廷为了防止私下销毁,甚至在乾隆五年还搞出了“青钱”,就是在原来的铜铅配比上,加点锡,以提高熔炼成本,防止私毁铸为铜器,“每红铜五十斤,配合白铅四十一斤八两,黑铅六斤八两,再加点锡二斤,共为百斤,即铸成青钱”。
直到乾隆末年,由于铜钱价值过低。
在乾隆五十九年,“以铜六铅四配铸”,取消点锡。
但是在实际铸造过程中,又不大一样,含铜量还是没到达六成,基本上是按照“铜五十有四,铅四十有六”分配的。
所以,清代是流通钱币的,并且用途还很广泛。
而钱币的局限性也让清廷头疼以已,百年来在不断的变化。
引用文献:嘉庆朝《大清会典》、《清史稿》、《石渠余记》、《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