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为了避暑,就发明了一种新的衣服,为何会遭到皇帝的制止?
唐朝女性服饰款式众多,避暑服饰很开放。
即使皇帝制止,也难以奏效。
例如“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便是唐朝诗人周濆的《逢邻女》中的诗句,描述邻家普通女子的平常服饰。
服饰特别是女性的服饰,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态的折射。
这个规律在唐朝体现的很明显。
唐代女性服饰为什么如此开放?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对西域、吐蕃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因而社会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
因此,服饰也受到了这种社会环境、风气的影响,体现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女性服饰则是其典型表现。
受束缚较少、创新不断,款式众多,色调艳丽,典雅华美。
这也成为大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自古便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以区分等级和身份,唐朝也不例外。
朝服、公服、祭服等正规场合的服饰当然必须庄重典雅,而唐朝的常服也即日常服饰的束缚较少。
在唐代,歌女穿着暴露一些,是因为职业需要。
但在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服饰方面解放自我。
例如唐朝盛行“时世妆”,即时装。
这种服饰的特点是:衣衫为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
还有一种“袒领服”,是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
它们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这类服饰,打破了以往朝代对女性服饰的严格束缚,更大面积地露出了肌肤。
就像唐代诗人欧阳炯的《浣溪沙》里形容的“绮罗纤缕见肌肤”。
但是它们风格简约,服色艳丽,穿着轻巧、便捷,透气、凉爽,尤其是在炎炎夏日备受女性青睐。
于是,从宫廷贵族女子,到民间普通女子,都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例如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李仙蕙(受封为永泰郡主),天姿艳丽,才智聪慧,倍受李显宠爱。
她喜欢穿着半露胸裙装。
这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晚礼服,但唐朝时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可惜她在17岁时早逝。
她的陵墓壁画上,就有上着黄色窄袖短衫、露胸、下著绿色曳地长裙的女性形象。
即使皇帝下禁令、一些保守的人口诛笔伐,也难以阻挡女性追求美的天性,更难让阻挡社会潮流。
这也就是我们在反映唐朝风貌的文艺作品里看到的,女性开放、多样化的服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