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胜利者的一块遮羞布。
我们在各种民间故事中,所听到的历史几乎都是假的。
就拿北宋开国那几年的故事来说,什么金匮之盟,那是假的!什么二龙同行,那更是假的不能再假了!至于小说里的八贤王,那就是编得!当然了,那个所谓的“烛影斧声”的故事,也是假的哦!既然要聊赵匡胤的传位,那我们就必须要聊烛影斧声。
按照大家所知道的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赵匡胤生病了,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有所图谋不轨。
于是,赵光义趁着进宫拜见哥哥的机会,“咔嚓”一下子给赵匡胤弄死了。
其实,这个真得是编的。
且不说,赵光义就算胆子再大,野心再大,也不敢贸然在皇宫里面对赵匡胤行凶。
真要是行凶,下毒也好,勒死也好,都比拿斧子砍靠谱。
赵光义他不傻又。
咱们就是单说斧子,其实也构不成行凶的条件。
当然了,如果是李逵那种大板斧肯定能砍死赵大,但这里的斧子还真不是。
在赵大的身上的确经常带着一个斧子,这个斧子还是一把“玉斧”。
可这个“玉斧”其实就是一个配饰,拿他行凶那怎么可能。
要照这么看,赵大的死应该就跟赵二没有什么关系了吧!既然如此,那赵二就是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了!当然,这也是错的!赵二的继承,是不合法的。
不管说破大天,“金匮之盟”的故事都是编造的。
关于金匮之盟这个故事的原文咱们就不做赘述了,有兴趣的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
咱们就说说这个故事为什么假。
按照历史的记载,金匮之盟产生的时间是公元961年。
这一年是杜太后,也就是赵大和赵二的母亲病故的年头。
老杜太后担心赵家的江山在继承人一事上没有安排后,于是和赵大订立了金匮之盟。
此盟约的见证人是赵普,但作为盟约最大受益者的赵光义却不知道这件事。
蹊跷不?
赵二是在继位之后,赵普给他看金匮之盟的时候他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合理么?
不合理!很明显,此物的现世就是赵普和赵二在继位合法性上演的一出戏。
或许,杜老太后在她死之前的确担忧过这个问题,而在某一时刻赵大也想过这个问题。
但所有的前提都是赵大的继承人年龄小,无力承担一个国家的重任。
但问题是,赵大的太子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赵德昭,在赵大龙驭宾天的那年已经25岁了。
早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政务锻炼: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赵德昭的这一切履历都可以看得出来,赵大是打算把他当继承人来培养的。
毕竟,赵大死的时候不过五十岁,而且是突然的暴毙而亡。
我们且不管赵大到底是如何暴毙的,但是我们能够确定两点。
第一,赵德昭是赵大心目中的继承人,第二,赵二就算在赵大考虑范畴里,也要排在赵德昭之后。
说白了,赵二的这个皇帝,并不是赵大传给他的,而是他“巧取豪夺”得到的。
至于他怎么得到的,这其中必须要倚仗两个人,一个是赵普,而另一个就是太监王继恩。
王继恩这个人很牛,在中国“宦官史”中都是一个很牛的存在。
他几乎参与了北宋初年的所有大事。
军事上,他追随二赵南征北战;政治上,他两次在新皇帝继承人上进行风险投资。
这里咱们只说他的第一次风投,也就是针对赵光义的风投: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恩召秦王德芳。
继(隆)恩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根据《涑水记闻》的记载,王继恩之所以违背孝章宋后的意思,舍秦王而寻晋王,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早就决定要传位于晋王赵光义。
但只要我们一琢磨,就会发现司马光老先生在编这段历史的时候都没有思考。
所以这里面的话真是漏洞百出。
赵德芳的秦王之位最起码是在赵光义上位之后才封的,这里用秦王稍微有些不合礼制。
而且,就算是召人入宫,也应该是召赵德昭而不会是赵德芳。
毕竟,此时要召之人一定是要继承皇位的。
不管从哪个方面讲,此时都应该召见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
司马光这么说,说白了就是在“为尊者讳”。
一方面先说了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孝章太后在此时所作所为的“违法性”。
但不管怎么样,在这里我们都能够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也就是王继恩在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上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不是王公公在这时的神助攻,那赵光义当不了皇帝。
至于赵普,他是先帝最为信任的重臣,虽然赵大对他进行过罢相的惩罚。
而赵大的这个惩罚,于赵普这种开国功臣而言不算重。
大胆猜测赵大的用意,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继承人,即赵德昭一个施恩于赵普的机会。
但赵德昭没有这个机会,因为是赵二继承了皇位。
这个新皇帝刚刚登基,赵普就拿出了金匮之盟,向天下人阐述了赵二继位的合法性。
你要说金匮之盟是赵二和赵普为了争夺皇位,而联手合作的产物,我是有所存疑的。
但如果说,金匮之盟是赵普为了在新朝继续荣宠,我是绝不会反驳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赵二得到皇位并坐稳皇位的过程中,王继恩和赵普都是居功至伟的。
或许,也许会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难道赵德昭就愿意这么看着明明属于自己的位置竟然被自己的叔叔抢了么?
难道满朝文武就没有人直面反对么?
对此,赵德昭还真没辙。
要是在赵大死的当夜,赵德昭成功进攻当了皇帝,他也就当了。
但他没进宫,他就没戏了。
毕竟,赵二其人在北宋统一天下过程中,所立的功劳是大家亲眼看见的。
论资历和能力,赵二是有资格当这个继承人的。
至于说满朝文武,或许有那么几个终于赵德昭的,但这些人也无力对抗赵二。
论赵二对宋初群臣威慑力有多强,怕只有赵大要比他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