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代人对古代诗歌的过度解析?

2022-08-27
2 阅读

该杀的“文以载道!”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看出这篇散文好在哪里?

至于所谓的不满现状,渴望自由,超脱现实之类的中心思想在我看来就是牵强附会。

我固执地认为,朱自清先生只是写了一篇写景的散文而已,根本没想那么多!当然,还有杜甫的《石壕吏》,我当时读不出它的美。

现在能读得出,并且认为这首诗是神作。

可即使这样,我也依然讨厌课文中对这种诗的解读,比如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安史之乱的深重灾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感觉很扯!所谓解析,解可以,析则大可不必!古人这一点就做得比现代人好得太多。

他们做注释,笺注,注疏等等,只告诉你这一个字或词的正确解释及来历,然后就是纯粹的欣赏,其实也有“析”,但这种“析”只停留在艺术手法和技巧上,从不会延伸到当时的社会,更不可能上升到某个圣贤级别的高度。

古代的诗词赏析既不公正,也不客观,充观了个人的情感,比如不爱杜甫诗的人全是小人!比如我每次读杜甫的某首诗都要流泪!甚至还会破口大骂,比如王安石就塌么太自以为是,瞎写瞎编,糟踏古人的好诗,连质疑带批评一大堆。

我读得好过瘾!别给我讲高度,说深度,玩态度,古诗就是个艺术,李白写诗的时候没有深思熟虑,巧妙布局。

杜甫写诗的时候只是想多做些尝试,扩宽一些手法,非要上升到家天下世界和平众生普渡那纯粹是扯淡。

那是一种质朴而简单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祖国富强,希望百姓平安,希望生活富足,这仅仅是常态,但很多现代人写的赏析竟然玩出了排他性,给我的感觉就是除了杜甫以外,其他人都不爱大唐,不爱百姓!民国的时候,张爱玲不写杂文,钱钟书也不写杂文,周先生写,我们承认周先生的拳拳之心,但偏偏有人指责那些没有写杂文没有批判文章的人不爱国。

这是绑架!所以,九十年代之后新出版的诗词赏析类图书,在我眼里,等同于垃圾,其价值应当放在村口的厕所里。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