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2022-08-27
2 阅读

①《山海经》创作于公元前613年,是楚庄王及其幕僚,考证周诸侯迁移史而写成的书。

其中《大荒经》参考甲骨文部分记载,也可能是部分记载和甲骨文的记载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山海经》考证后记载了比甲骨文更详细的记录。

遗憾的是,甲骨文和《山海经》的“凤”字,都被谬解为风字。

②《山海经·大荒经》记载舜禹南迁,证实了甲骨文四方凤的记录。

《山海经·海内经》记录了下限是商代的传说和遗址。

《山海经·海外经》记录了下限是周代的传说和遗址。

说明难民史、移民史不是地方史。

说明中华文明史不仅仅是中原史。

③《山海经》是记载周诸侯影响范围的地域。

从俊帝夏后总师,舜下野南迁开始,是夏商周氏族和诸侯的迁移史。

甲骨文:东方曰折凤,《山海经》考证后记载为“东方曰折丹,来凤曰俊凤”。

更具体详细,也道明凤已经有“出入”,即变化。

南经是迁移融合地,巫西迁,闽产生之地。

舜禹未南迁之前,南方是巫之地,玄戉是舜禹,舜禹南迁后蜕变成闽越。

《说文》:“夏执玄戉”。

小篆字夏字拆开,是百戉百濮。

都说明了这一点。

④《山海经》全部地望已破解。

《南山经》即东南沿海。

首尾山都具备唯一性特征。

各方经的时间线一样,地域沿革延续。

箕尾宁波、漆吴莆田和南禺潮州是南方三列山的尾山。

其中莆田是“东南海”和东海的界点,潮州是“东南海”和南海的界点。

这是两个谁也改变不了的《山海经》地望。

而潮州的古城图,更直接证实了潮州金山原就是“三天子嶂山”,《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金山在府治北。

形如覆釜,高四十丈,周三里,中有小湖。

一名金城山。

‘东临恶溪,西瞰大湖’,为一郡之胜。

城西北一里曰湖山,旧名银山,山下有西湖”。

湖南连江的“覆釜山”有三峰:东为斗牛峰,西为阳明庆峰,中峰似釜倒立,故名覆釜。

《山海经》的不庭山、三天子嶂山,就是江边的覆斧山。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