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涡轮增压的车是否需要热车?

2023-08-02
120 阅读

近些年来关于汽车是否需要热车的话题是一直充满争议的。

60、70后的驾驶者受制于时代,因为曾经的汽车均需要原地热车。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车子无论自吸、涡轮增压大部分没必要原地热车。

当然这并不是笔者的观点,是否需要热车厂家均在车辆手册上有明确的要求。

如上图所示宝马3系车辆手册上关于是否需要热车的描述,答案是不需要原地热车、建议最好立即起步。

设计师也不是吃干饭的,设计目标决定设计结果。

既然敢在车辆手册上写不需要原地热车,那么就必然达成了不原地热车也不伤车的设计目标。

那么此时各位相信老司机的口碑传承还是厂家工程师的建议?

现在还有没有需要原地热车的车型?

答案是当然有,还不止一个。

如上图所示曾经马自达的老车型车辆手册是建议原地热车的,细则是在气温低于-18℃时需要原地热车。

也就是说只要温度高于-18℃时,同样也不需要原地热车。

那两款车型的差异在哪?

为什么有不需要原地热车,也有需要的?

问题无外乎集中在机油泵的泵送能力。

其次就是受限于年代,机油抗低温能力不行。

机油、机油泵对热车的影响要实现不需热车的能力,就需要机油泵迅速完成建压,也就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次机油循环、让机油覆盖各个摩擦面。

试想这个极端时间有多长?

启动车辆后,安全带、解锁手刹、换D挡,三者加到一起最多不过10秒钟,实际上操作更迅速的驾驶者很多。

所以要实现不原地热车,机油泵必须在3、4秒间完成建压、被送到各个角落。

当然这些对于当今的汽车而言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所以才产生了不需要原地热车的车型如宝马啦、奔驰啦等等。

那上边图片中马自达老车型为啥需要-18度时原地热车?

原因很简单,在-18度的低温环境下机油泵无法在超短时间内完成机油的泵送。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机油泵的泵送能力不够,低温下机油变黏、泵送阻尼增大,油泵虚了。

其二受制于十几、二十年前的机油品质,抗低温能力太差(pao兑少了或GTL多了?

貌似当时还未流行GTL)。

低温下机油粘度急剧增加、泵送阻尼大幅度增加,超过了机油泵的上限。

不过感觉还是前者的概率大些,日系车在一些细节上总是改不了抠抠搜搜的老毛病。

或许曾经马自达迟到并非因为塞车,而是热车,结论:周朝先是车盲(以上纯属玩笑,无歧意)。

至于起步时负荷更大的说法没错,低温时车辆启动那一瞬的负荷的确比温度适宜时要大一些(对比OBD PID 04与OBD PID10),这更多是低温时机油粘度高增加的发动机阻荷所导致的。

但咱们不是在讨论干磨不干磨的问题么?

既然机油能在3、4秒内完成对各个摩擦面的附着,那是不是也就不存在干磨了呢?

客观、科学的说是的,但毕竟有反智一词的存在,也就是说客观容易被主观思维所制约。

按照厂家要求操作即可所以要不要热车没必要争,厂家要求原地热就必须原地热。

反之厂家不要求原地热车或车辆手册上没有解释,那么就不需要原地热车。

如果厂家建议不需要热车,却因为不热车导致发动机损坏,那么只能证明设计层面失败、没达到设计预期。

实际上从来没有因不热车导致损坏的例子(即便是那些要求热车的),也从来没有直接证据表面不热车会减少发动机寿命。

当然为了稳妥请按照车辆手册的要求来。

涡轮增压车需要热车么?

在不考虑厂家建议而只针对增压系统来看不需要热车、尤其是冬季。

增压系统在长时间原地怠速时很容易造成中间体漏油,低温冷启时中间体内油压太大,而不走车歧管内压力上不去(即便原地轰油门5000转,压力还是上不去)。

涡轮中间体内油压大,进气歧管压力小,这就形成了压差。

中间体内负责润滑、给涡壳散热的机油就会从中间体内被挤到进气歧管内。

这就是中间体漏油了,采用压力密封的形式在面对较大压差时必漏油。

当车辆跑起来时歧管压力提高(起压不存在迟滞,起的压较小、小到不能发挥明显作用以及让驾驶者感受不到叫迟滞)。

歧管压力提高后与中间体内的压差降低,机油被挤出中间体的几率就大幅度下降了。

中间体漏油难以克服、属于常态问题,但经常原地怠速、原地热车则会提高中间体漏油量。

所以单从增压系统来看原地怠速有害处。

高怠速并不能作为车子需要热的证据很多朋友谈热车,总会提到高怠速。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不需要热车,那为啥厂家设置那么高的怠速?

实际上汽车冷启高怠速有两个目的。

1.加速升温三元(一阶段,持续30-60秒左右根据具体环境决定)。

2.保持怠速稳定。

内燃机500转怠速时抖动开始明显,400转怠速时抖动剧烈极容易熄火。

冷启怠速若600转跌至400转的落差只有200转,冷启1300转时跌至400赚的落差高达900转。

发动机是降低900转消耗的时间长,还是降低200转消耗的时间长?

显然是前者,所以发动机低温冷启时纷纷拉高怠速。

目的则是在燃油因低温雾化出问题时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比如提高加浓喷射程度。

低温几乎会对任何液体的雾化造成影响,也包括汽油。

而汽油是混合烃,本就成分不单一再加上因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各类杂质。

所以产生了油品、重质、轻质等名词。

汽油偏重质时低温雾化能力很差,低温雾化差就容易导致混合气偏稀、混合气稀就会导致发动机跌转速。

当然低温冷启时系统一定会加浓燃油喷射,但问题是如果加浓后混合气依然偏稀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继续加浓,比如之前加浓10被喷射量调整为30倍喷射量。

而调整是不是需要时间?

调整当然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低温冷启时怠速之所以拉得那么高,只是再给发动机面对异常问题时多抻出点调整的时间。

如果低温冷启怠速600转,遇到状况瞬间跌倒400转,系统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可能机器先熄火了。

反之怠速拉到1300转时,跌到400转有900转的落差,调整余量就更大了。

所以发动机冷启高怠速并不能作为车需要热的证据,那仅仅是针对低温环境保持发动机怠速稳定的手段(在怠速稳定/油耗之间尽可能的实现平衡)。

至于涡轮增压车是否需要原地热车?

还是那句话厂家说要热车,就热车。

厂家说不用热、就没必要热。

而单对增压系统而言,原地怠速工况对增压系统极不友好。

所以增压车应尽量减少原地怠速的工况,当然中间体漏油也算不上大问题,但能避免又何必让它漏呢?

没必要。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