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上解释「同理心」(又称:共情)?

2023-08-03
69 阅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生病时跟伴侣表达自己不舒服,对方却让你多喝热水难过时和对方说自己不开心,TA却说:“没事没事,不要不开心”当这些想要被关心和体谅的期望不被理解时,你就会产生委屈、难受的消极情绪。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因素是关系建立的基础,那就是“同理心”(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

它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影视剧《以家人之名》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女主李尖尖因工作忙没时间去听语音消息,对父亲大段的微信语音很反感,所以不耐烦地告诉父亲能不能发文字。

有一天,提前下班的她准备给父亲一个惊喜,却在窗外看见父亲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的在手机上写字。

十几分钟后,自己手机上收到了父亲的消息,那一刻她才明白父亲不擅长拼音,因为衰老,眼睛也不太好,年轻人很容易的打字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吗?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难以做到先去照顾对方的感受,总是第一时间想要解决自己的情绪困扰,但事实上拥有同理心会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到爱与被爱。

那么一份发达的同理心,由哪些必要因素组成呢?

小编来和大家一起看看:01 理解言语言语层面的同理心在小孩子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当天气凉下来的时候,妈妈总是要求孩子穿上秋裤,而孩子会表示很抗拒。

其实拒绝穿秋裤本来就是孩子的真是诉求,而妈妈却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的合理性,所以一到秋冬各种“秋裤大战”让双方两败俱伤。

02 理解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在这个层面上,人们需要去推测和揣摩言语背后的意思。

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话中带话”。

例如在公司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妻子下班回到家后闷不吭声,丈夫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妻子冷哼着说:“没事。

”这个时候如果丈夫选择沉默,那两人的关系一定又受到了破坏。

其实妻子说“没事”的语气是带着愤怒和委屈的,她期望丈夫能够理解“自己并不是没事,而是有大事。

”在言语背后的心理层面含义,影响着人们的沟通交往。

03 共情理解后的行动付出生活中,人们都很不喜欢只说不做的人,在亲密关系里,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画饼”。

举个例子来说,当男友担心加班的女友有没有按时吃饭时,如果只是打电话告诫对方要注意身体,那这个时候女友会觉得非常生气。

在她的认知里:“男友没有解决自己当下的任何问题,表面上的关心无实质作用。

”其实真正的周到和体谅是理解对方当下的困境然后做出行动达到缓解对方难处的效果。

那男友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共情理解女友呢?

如果自己已经下班,可以回家烧好饭菜给女友送一份到公司;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根据女友平时的喜好,协调一下健康营养搭配点一份外卖给她,顺便让店家放一张“再忙,也要好好吃饭”的便签在袋子里。

这样女友会感到自己被爱和被理解。

梵高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见烟,但是总有一个人会看见这团火,然后朝我走来,陪我一起。

”我们很难去说这世界上真的存在感同身受,但也一直期待着自己心里的那团火能被看见。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