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印巴战争(1971年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被肢解)

2023-08-05
47 阅读

印度和巴基斯坦共发生了几次战争,胜负如何?

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为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曾打过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将归属印度,并已经和印度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

印度军队随后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展开激战。

这场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同年底发展为印巴双方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最终印军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了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应该说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取得胜利。

战争最终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不得不把该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会两次决定克什米尔问题交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

但是,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与印度签署的协议解决,而反对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归属。

1949年7月29日,印度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划定停火线。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又称作“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印巴双方没有正式宣战就匆匆进入了战争状态。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

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在8月14日也卷入冲突。

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山地展开交战,印度军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占了巴方控制线一侧的多处山岭。

双方在战斗中动用了空军支援地面战斗并展开激烈空战。

最终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到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

因而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获胜。

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  1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

23日,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

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所以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成为胜利方。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

此外印度还占领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面开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面开战,具体会有怎样的结果很难预测,不过国际社会和军事大国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因为印巴全面开战的话,不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底线就是核战争,一旦全面开战,很有可能引发21世纪的大战,甚至引发核战争,对于东南亚甚至全世界都是有着更大的影响。

印巴两国的战争从双方各自独立的1946年就开始了,而印巴冲和战争突每一次基本上都是印度挑衅,最近这次可什米尔地区摩擦也不外乎,就是因为单方面撤销了克什米尔自治权,导致了印巴军队开始对峙数日。

而印度本身国内民族、种族、宗教、人口、经济、贫穷等问题不解决,却耗费庞大的军费开支,军事科研费用,庞大的军工体系,并且维持着好战的形象,确实让国际很多国家对印度没有了太多的好感。

印巴全面开战的话,不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底线就是核战争,不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谁占据了战场优势,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会先挑起来核大战,毕竟印度的核弹数量达到150枚,巴基斯坦也达到了250枚,双方完全有实力打一场21世纪后第一次核大战。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底线就是领土绝对不能丢失,克什米尔绝对不允许印度夺走。

而印度的底线基本没有,只要战场吃亏了,就会对巴基斯坦发动核打击。

显然对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大打意味着核大战开始。

核战的危害和摧毁力是巨大的,一旦用到核武器,那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影响整个国际社会。

1971年印度入侵巴基斯坦的目的是什么?是吞并整个巴基斯坦吗?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巴基斯坦的东巴基斯坦省(即后来的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宣布独立),从而削弱巴基斯坦的整体实力。

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

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宣布独立,并引发巴国内混乱。

同年8月9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与印度外交部长辛格各自代表苏、印双方在新德里签订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这个条约实际上带有军事同盟性质(支持印度)。

之后不久,1971年11月,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悍然出兵东巴基斯坦。

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

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

12月17日,双方全线停火。

1972年7月,双方签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1971年,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下令海军陆战队待命,急调航母战斗群援巴。

向战区开进的印度T-55中型坦克1971年,南亚次大陆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美苏在这场战争中分别站在巴印两边,让人仿佛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影子。

限于许多档案尚未公开,对美苏涉入其中的程度说法不一,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最新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在那场战争中对印度的敌意远比人们想像的强烈,甚至做好了攻击印军的准备。

对巴印从平衡到“倾斜”在1970年之前,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采取平衡策略,与两国都建立了盟友关系。

但随着印度与苏联走得越来越近,美国开始警惕起来。

1971年3月,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下令对东巴基斯坦要求自治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实行军事镇压,大量难民涌出。

这一事件给了印度打击宿敌的良机,印巴局势顿时剑拔弩张。

此时的美国尽量在印巴之间搞平衡,美国向巴基斯坦表示,应该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巴基斯坦的自治和独立问题。

7月7日,尼克松的助手基辛格在秘密访问中国途中前往新德里,一方面表示同情东巴难民给印度带来的负担,一方面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美国都将支持印度对抗来自中国的压力”。

但美国的这种平衡是有限度的,考虑到巴基斯坦在开启中美外交关系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印度向苏联的靠近,美国的天平明显向巴基斯坦倾斜。

1971年7月19日,基辛格在与巴方官员谈话中说:“很显然,我们和巴基斯坦有某种特殊关系。

”同一天,基辛格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印度传话,希望印度不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

10月9日,基辛格再次约见多勃雷宁,要求苏联阻止在印受训的4万游击队员返回东巴。

此时的印度积极为自己寻找国际支持。

8月,印度与苏联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0月-11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问欧美6国。

但访美经历很不愉快,基辛格称那次会面是“尼克松和外国领导人最不幸的会见”,两人“谁都听不进去对方的意见”。

尼克松希望印度保持克制,英迪拉不屑一顾,开始给尼克松上起历史课,结果下一场会见尼克松让英迪拉等了45分钟。

会后,基辛格确信,印度的目标就是毁掉巴基斯坦。

抽调第七舰队威慑印度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同时在东巴多个地区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

经过两周战斗,印军占领了整个东巴基斯坦。

12月3日,巴基斯坦从西边对印度发起袭击,引发全面战争。

由于印军在军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不得不有所行动。

尼克松给苏联领导人写信呼吁:“必须在西线立即停火。

如果不停火,我们将不得不认为这是针对整个巴基斯坦的侵略行为,而巴基斯坦是我们对之承担义务的友邦”。

12月10日,基辛格在与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老布什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的会谈中,明确表明美国要保证西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完整,决不能让印度彻底击败巴基斯坦。

基辛格表示:“我们将派遣军舰进入该地区,并从约旦、土耳其、伊朗等地向巴基斯坦秘密转运军事援助物资。

”此前一天,华盛顿接获情报部门的报告,获悉印度计划攻入西巴境内。

形势危急,华盛顿命令从第七舰队抽调力量,向孟加拉湾派遣包括航母在内的舰队,华盛顿认为这支舰队将表明美国要介入南亚冲突的决心。

12月15日,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和7艘驱逐舰以及一艘核动力潜艇组成第74特遣编队,进入孟加拉湾,2000名美军陆战队员也跟随舰队而来。

对于美国的军事行动,印度的解读是“核恐吓”。

印度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机密文件称,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下令让三支海军陆战队随时待命,以威慑印度,同时命令美国“企业”号航母瞄准印度军用设施。

有关文件称,美国动员第七舰队开赴孟加拉湾,名义上是疏散美国侨民,实际上是准备攻击印度军队。

当时美国虽宣布对印巴都实施军事禁运,却通过其他渠道支援巴基斯坦。

“我们大使馆的评估显示,印度被(美国)贴上‘侵略者’的标签,派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是尼克松的个人决定”,“‘企业’号航母上的轰炸机得到授权,如有必要,将轰炸印军通讯设施”。

不过,事后看来,美国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起到作用。

通过各方协调,在美国舰队进入孟加拉湾的第二天,战争就结束了。

但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却留下很多话题。

孟加拉湾的危险游戏据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英迪拉·甘地主持的一次简报会上,印度海军参谋长提醒说,美国舰队正驶入孟加拉湾,但英迪拉毫无反应。

海军参谋长以为总理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又重复一遍,结果被英迪拉当即打断:“将军,你第一次说我就听到了,让我们继续开会。

”在场的军官全惊呆了。

美国记者、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写的关于基辛格的传记里,对“企业”号航母向印度示威一事也有过生动记述。

他写道,基辛格在处理危机时很喜欢发信号,之前中东出现危机时就曾向东地中海派遣航母,这次他绕开国防部长,命令上将祖沃特把“企业”号从越南调到孟加拉湾。

问题在于,孟加拉湾有英国、苏联等国各种各样的船只往来穿梭,没人知道美国军舰跑去具体是传递什么信息。

1989年,祖沃特访问印度时拜访已退休的印度海军司令,问及印度海军当时是否感到威胁,这名印度将军回答说,没有,他给舰队下的命令是,“如果碰上美国军舰,把他们的军官请来喝一杯”。

俄罗斯方面披露的文件则展示了这些轶事背后的惊险游戏。

有资料显示,在印巴战争全面打响后,苏联情报部门发现,有英国军舰在靠近印度领土的海域活动,为首的是英国“鹰”号航母。

为帮助友邦印度,苏联海军出动一支舰队。

“我接到命令追踪英国海军,我指挥战舰在孟加拉湾做好准备,守候英国航母。

”舰队指挥官弗拉基米尔·克鲁格亚科夫回忆说。

为了能同英国航母抗衡,苏联又从海参崴调来巡洋舰、驱逐舰和核潜艇。

见此情形,英国航母主动退却,南下直奔马达加斯加。

之后,苏联人又迎来美国航母“企业”号。

据克鲁格亚科夫说,他得到命令,不能让美国舰队接近印度的军事基地,“我们包围它们,导弹瞄准‘企业’号。

我们封锁海路,既不让它们去卡拉奇,也不让它们去吉大港和达卡”,“上级还命令我让潜艇浮出水面,以便美国海军或卫星看到它。

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我们在印度洋拥有可使用的一切手段。

”苏联海军对美国舰队的尾随追踪在印巴战争结束后仍持续了20多天。

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

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
不合作运动”
,打出了“
孟加拉国”
的旗号,此后便战争不断。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巴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印巴战争原因

印巴战争原因起源于英国政府的不良意图。

在印度反殖民斗争火热的大环境下,英国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权。

然而英国政府人走心不死,还想要暗地里控制印度,鼓动印度各党派分而治之,削弱当地 政治 力量的统治权。

当时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对立的教派政党,两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

后来英国驻印度总督临撤走前提出“
蒙巴顿方案”
,企图把整个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王公土邦。

尽管只是个提案,它却触发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利益冲突。

激烈的斗争中,两党派的矛盾日益加深,这正合英国的意图。

当然印巴战争原因不仅仅是这些利益冲突,分治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两次战争。

两个国家间的怨恨越积越深,只要引火线一出现,针锋相对的印巴两国便会爆发大战争。

巴基斯坦内部的不稳定恰恰是这条引火线。

第三次印巴战争原因是东巴不满无权在手,掀起独立运动,发生兵变,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动乱,但印度 决定 出兵支持东巴,并为此积极准备,养精蓄锐。

万事俱备的印度军队在1971年11月突然进攻夺占东巴,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爆发。

凭借兵力较巴方的明显优势,印度最终在东巴战场势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线溃败,东巴因此脱离出来,并建立孟加拉国。

印巴战争谁赢

印巴战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后两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发生时间是1947年10月21日开始到1948年12月31日结束,战争延续了15个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关于印巴战争谁赢的问题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战争是发生在秋季,克什米尔地区,这次印巴战争的显著结果就是印度半岛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分别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两个国家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却没有协商一致,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印巴战争在 历史 上又被称为“
第二次克什米尔地区战争”

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军队在原先设定的停火线上开始交战。

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开始参与斗争。

斗争结果为继印巴战争陷入僵局后,经联合国从中调理,印巴战争停火。

关于印巴战争谁赢这个问题,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落下帷幕。

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区发起进攻战争在巴基斯坦东部和西部两个战争发生。

印度在东巴地区取得了胜利,西巴主要两方进行了空战,双方都没有什么战果。

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战协议。

这时的东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国。

三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划分。

以上便是印尼战争谁赢的问题。

印巴战争的影响

1947年,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装队伍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双方损失士兵共达1500名。

由于安理会插手协助两国解决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使得克什米尔人民有机会按照自己意愿决定土地主权归属。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战,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后由 国际 社会调停。

在战争中,印巴美三方的关系随着立场的不同出现了改变,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一方面使印巴之间的战略主动权发生了变化,使两国之间积怨更深。

另一方面印美两国关系遇冷,巴美关系更是直线下降,中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巴基斯坦内部发生动乱,印度趁机落井下石,支持东巴独立,两国展开了第三次大面积对战,因为印度万事俱备,征战的军队势如破竹,巴方最终全线溃败。

这次印巴战争中,顾虑苏联的美国尽管没有直接参与战争,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因此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不仅使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后,综合国家实力大大落后于印度,还使得印美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美国在南亚的姿态也促使了苏联南下印度洋,以至于后来出兵阿富汗。

而中国对于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始终持反对态度,使得巴方对中国好感日益增加。

而这次印度的 军事 夺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国之初始终带有印度的印记。

猜你喜欢: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护中巴友谊 2. 洞郎地区归属于谁 3. 新闻采访心得体会 4. 巴基斯坦的历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