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撑多少年?
“外敌不入侵,假如众位藩王不安分,谁又去抵挡呢?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允炆曾经这样问朱元璋。
这个问题难住了朱元璋,却充分显示了朱允炆的政治才能。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
朱标生病期间,他的儿子朱允炆昼夜服侍,表现得十分孝顺,这让朱元璋很感动,于是就在朱标去世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被立为皇储之时不过15岁,经过朱元璋几年时间的培养后,他对国事大略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有一次,朱元璋颇为自得地对朱允炆说道:“朕把你的几位叔叔安置在边疆当藩王,让他们为你抵御外敌侵略,这样将来你就能安枕无忧了!”朱允炆却不像朱元璋那样乐观,他当即问了一个问题:“外敌不来入侵,假如众位藩王不安分,谁又去抵挡呢?
”朱元璋显然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作为开国之君,他压根儿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只要有他在一天,他那些当藩王的儿子们就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如果有一天坐在皇位上的是朱允炆,那些藩王眼里的小毛孩子,他们还会乖乖地臣服吗?
正因如此,朱元璋听到朱允炆的问题后沉默良久,然后才缓缓地问道: “那你的意思呢?
”年轻的皇太孙当即给出解决办法: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的解决办法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假如能够顺利执行的确能够很好地制约他的藩王叔叔们,让他们更好地为自己所用。
这时的朱允炆年纪不过二十岁左右,已经对政事有了如此成熟的见解。
可以想见,如果朱元璋能再多培养他几年,就像当初培养朱标一样给朱允炆提供各种理论加实战的机会,临终时再多为他配置几位稳重忠诚、有丰富理政经验的顾命大臣,辅佐他稳扎稳打地在现实中实施自己的想法,他定能成为一代英明君主。
可惜,现实从来不存在任何“如果”,历史并没有留给朱元璋太多时间,朱允炆刚刚21岁、无论是执政思想还是处理问题的能力都颇显稚嫩的时候,朱元璋就撒手而去,留给朱允炆的,除了一位密令辅佐新君的驸马梅殷之外,就是黄子澄、齐泰这样优秀的理论家。
放眼整个朝廷班底,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能臣武将。
没有能臣武将的原因很多,第一个可以说朱元璋在位的时间太长,31年的时间足以熬死、熬老当初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众位将领。
老一辈退出,新人没能及时成长起来,人才班子青黄不接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可以说是朱元璋有意造成的。
朱元璋所期望的,不仅仅是自己这一代的稳定,他希望的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稳定。
为了达到子孙稳定的目的,朱元璋找机会除掉了不少有独到见解的能臣良将。
除掉能臣的结果,是便于新君的统帅,可是一位没有丰富经验的新任君主,带着一帮只有学问、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大臣能做什么呢?
维持现状已属不易,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朱棣靖难,有外敌入侵恐怕阻挡也非常困难。
太子朱标在世时,施行的就是仁政,当时主持大局的还是朱元璋,有朱元璋的严苛与实力,朱标的仁政还可以偶尔为之。
朱允炆即位之后,施行的同样是宽仁之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措施。
这固然有益于统治,但是背后还应该有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大臣得力,军政权威等等。
没有这些做支撑,仁政就如同风中飘泊不定的云,终是难以持久。
朱允炆本身是个好苗子,可惜供给他茁壮成长的外界因素实在是太少了。
这种条件下的朱允炆即使没有遇到强悍的朱棣,早晚也会败给其他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