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朝廷下放了兵权给各地的刺史、州牧和太守,于是形成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军阀。
这些军阀割据一方,自己招兵买马,纷纷征战杀伐,搞得东汉江山摇摇欲坠,朝廷也是动荡不安、朝不保夕了,所以自然就无法给孙权、刘备这样的军阀发放俸禄了。
朝廷不但不能给地方官发放俸禄了,而且自顾不暇,皇帝经常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了。
应该说,自李傕、郭汜之乱开始,朝廷也需要军阀来供养了。
曹操因此就把皇帝迎接到了许都,来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为什么能挟持天子,不就是一方面能保证天子的人身安全,一方面又能保证天子顿顿能吃饱饭吗?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要问了:“曹操平白无故地去养活朝廷一大帮闲人,不是浪费军粮吗?
曹操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袁绍就是这样想的,所以袁绍就没有去迎接汉献帝。
袁绍在权衡利弊、犹犹豫豫中,曹操捷足先登了,把皇帝接走了。
于是,曹操让刘备攻打袁术,刘备不得不出兵前去,从而丢了徐州;曹操让刘备杀掉吕布,搞得吕布和刘备反目成仇;曹操让孙策提供粮草,孙策不敢违背,也提供了十万担粮食……总而言之,曹操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了合情合理又合法的理论根据,再也不用忐忑不安地矫诏行事了。
曹操攻打任何一个军阀,都可以居高临下,是为了统一天下,匡扶汉室;而其他军阀之间的军事行动,就变成了要么是对抗朝廷,要么就是争权夺利……官渡之战,袁绍说是奉“衣带诏”讨伐曹操。
曹操则立即把汉献帝拉到阵前,让在场的所有人看看:谁才是奉诏讨贼的?
谁才是师出有名的?
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税收不上缴朝廷,皇帝自然没有钱给地方大员发放俸禄了。
各地军阀基本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他们靠自己统治区内的税收来供养官僚和军队,再不够就掠夺别人的,这样就内战不休了。
皇帝不能给地方大员发放俸禄,不代表皇帝一点用都没有了。
皇帝这一称号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有皇帝在,就证明有朝廷在。
地方州牧和太守经过朝廷的任命,就更加显得名正言顺。
像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虽然掌握了徐州的牌印,但是还不是正式的徐州牧。
经过朝廷的圣旨命令刘备为徐州牧,刘备就正式上任了。
有了朝廷的任命,做事就更加名正言顺,更加理直气壮。
这其实就是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再者,汉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官员出息士族大家。
而士族大家大多是西汉建国时期的贵族,大多都是拥护汉朝的。
即使某些士族大家趁天下大乱,趁机捞取各种利益,壮大自己的势力,但是他们还是不会反对皇帝的。
极个别人野心勃勃、实力膨胀,自己想要当皇帝,立即招致灾祸,被其他军阀讨伐。
袁术就是这样,他蠢蠢欲动,准备称帝的时候,曹操就计划讨伐他。
袁术称帝以后,即便是反复无常如吕布这样的人,也立即同他划清了界限。
曹操组织讨伐袁术,吕布、孙策、刘备都立即响应和支持;袁绍作为袁术的兄弟,也不敢帮助袁术。
曹操轻轻松松地就打败了袁术。
这些军阀无论怎么打得头破血流,杀得尸积如山,但是还是要积极标榜自己是忠臣。
为什么呢?
就是一个“忠”字。
忠,是一个大臣的最高节操,最宝贵的品质。
军阀表现的对皇帝忠,才可以树立榜样,让自己的下属也对自己忠。
否则,如果自己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却要让属下忠于他们的主公,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所以,各大军阀一方面占领汉朝的土地,一方面高喊自己是汉朝的忠臣。
因为,他们打得还是汉朝的旗帜啊?
我还是汉朝的忠臣,只不过是替皇帝看守这块土地而已。
所以,各大军阀欲盖弥彰,在自己的统治区里事实上行使着最高权力。
皇帝对军阀只有任命权和奖赏权(当然,皇帝已经拿不出什么东西奖赏了,只能奖赏空头爵位了),彻底丧失了罢免权和处罚权。
没有罢免权和处罚权,就等于说是没有了威严。
没有了威严,就无法保证政令畅通,就逐步失去了领导天下的权力和地位。
试想,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能处罚他,那么你怎么去命令他?
即使命令他了,他服从或者不服从完全取决于自己,那么你还能领导他吗?
所以《管子》云:“让人赴汤蹈火而奋不顾身,是因为刑罚严明的缘故。
”东汉末年,皇帝已经失去了领导天下的权威,沦落成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一个工具。
所以,皇帝已经没有必要给各地军阀发放俸禄了。
各地军阀财政已经完全独立,也根本不在乎那点俸禄;军阀们已经不再是给皇帝打工了,而是给自己或者是更大的军阀打工。
像刘备给刘璋打工,帮助守葭萌关防张鲁。
刘备向刘璋讨要兵源和粮饷,结果刘璋给了他五千老弱病残。
刘备大怒,以此为由,开始发动攻取四川的战争。
对于这样军阀之间的战争,皇帝是没有任何权威调解的;汉献帝自己其实也不过是在括囊守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至于各地军阀们的俸禄从何而来,汉献帝也无权干涉了,自然也懒得去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