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基本原则有:一、重战思想。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二、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三、备战思想。
未雨绸缪,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
四、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1、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2、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3、“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兵家提出的战备原则有哪些?
古代兵家提出的关于战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一是超前性原则。
应着眼于战争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提前进行战备。
二是超盖性原则。
战备规模要适当超出覆盖范围,以备不时之需。
三是相称性原则。
战备的准备应与战争的方法和规模以及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战备或战备不足。
四是求己性原则。
即要取得战争胜利,不能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加强战备。
五是隐蔽性原则。
战备要隐蔽,不易被发现。
六是平战结合原则。
把战争行动同平时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军队一边生产,一边保卫边界安全,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耕战并宣”,平战结合。
七是整体性原则。
强调战备必须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全面地进行备战。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
”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
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指导原则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全胜战略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战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致人而不制于人”,夺取主动权。
强调的就是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有针对性的采取制胜方法。
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奇正他说:“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
奇正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军事矛盾,历代兵家多有阐述和运用。
奇正的含义广泛,一般说来,常法为正,变法为奇。
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偷袭的为奇兵;
在作战方法上,按一般原则作战的为正兵,采取特殊战法的为奇兵。
奇正充分体现了用兵的机动灵活性,出奇制胜的高妙之处,在于攻击敌人无备与虚弱之处。
七、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用将之道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⒈重将思想。
《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
并且认为,“大将,心也。
士卒,四肢百骸也”。
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⒉选将思想。
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⒊用将思想。
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
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
兵家十分重视管理中谋略的运用,管理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运用,是获得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强调管理的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用等。
以上所述的管理思想,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应该是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只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民族管理文化的精华,并且在实践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
正如成君忆先生自己认为的,其实我们对管理学一直都有很深的误解,这种误解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否定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人为的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一个所谓的一百年来的文明对立了起来,这种对立的方式也就是导致了我们只能去批判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不能正确地去理解认识它。
这样以来中国人理解管理学就只能到西方学习,古代的东西看不到,更多的是指责落后。
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兵家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实质是军事管理。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管理公司如同指挥战役。
军事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都是管理,管理对象虽然不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却大同小异。
在军事上,要根据敌我形势制定好战略,选择良将,排兵布阵,是为了打胜仗,扩边疆;
在企业里,也要根据市场环境制定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管理者,组织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是为了抢市场,获利益。
所以,军事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标、原理和方法都是类似的。
兵家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认为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现代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同样需要综合各种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哲学、逻辑学等。
这些学科以管理为核心,在企业管理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兵家的理论,并转化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就能够提升管理能力。
兵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战争需要具备谋断、运筹、统帅和约束等军事素质的将才,并由此引战争获胜的一系列战术、战法。
这就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职能。
兵家对这方面的论述都可以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兵家关于谋略的论述,是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揭示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需要这种战略思想。
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其和,和则一心”等等。
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战略,正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源头。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
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吕尚,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不过最让当代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代表作品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兵家的代表作、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1、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2、吴起(著<吴子兵法>与孙武合称”孙吴”)。
3、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4、尉缭(代表作《尉缭子》,与前面三人的兵书,俱为传统“武经七书”之一)。
扩展资料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_苴;
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
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