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克钦族(缅甸克钦族是中国哪个民族)
缅甸政府军那么多为什么打不赢克钦
首先,克赢与政府军的冲突,更多的是政治利益冲突,老百姓与基层官兵的参与热情并不是很高,这场内战,很难说政府军就处于道德高地。
缅甸内战由来已久,政府军坚持取缔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少数民族的反抗似乎并没有错误。
克赢军队有广泛的支持者,特别是在本地区内,都用坚强的后盾,政府军灭民心不易。
第二,缅北是连绵的山地,又是亚热带丛林地带,更适合打游击战,在这样的地形作战,政府军的大兵团作战优势尽失。
飞机,坦克等重装备在复杂的地形面,显得举步维艰,政府军的军事素养也不高,反观克赢军队,作战灵活并且训练有素,政府军很容易被牵制,处处被动挨打,找不到对方主力。
第三,缅军的步兵战斗力也不强悍。
没到战争关键时候,纪律就涣散,训练素质也不高,很难在战场上拧成一股绳,见到克赢军队冲锋,往往开始溃逃,战斗能力和意志很低。
缅甸克钦独立武装是怎么回事?
克钦独立军成立于1961年2月5日,是缅甸克钦族分裂运动克钦独立组织的武装力量。
为缅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之一,也是缅北势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北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势和漫长且复杂的缅中印边境线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为了建立独立的“克钦政府”,数十年来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国防军战争不断。
主要活动于缅北的中缅边境的胡冈谷地等地区。
在拥有135个民族的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内战状态。
克钦独立军属于占缅甸总人口7%的克钦族,是缅甸北部最有势力的民族武装之一。
缅甸人什么样子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
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
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
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
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
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
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相关说明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总人口5141.9万(2014年),主要民族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
缅甸全国共有135个 民族,其中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其他主要民族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
缅甸有8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大约5%的人信仰基督教,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约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灵论。
缅甸人长什么样子?
缅甸人很像汉族人,但大体来说的话,皮肤偏黑,鼻子微挺,他们的牙齿都是很白的那种。
选择到中国打工的缅甸女孩,家庭条件大部分不好。
她们非常勤劳,不过长得却一般。
如果你去云南,在中缅边境城市看一看,会发现这里的缅甸人很多。
这些女孩大部分皮肤偏黑,因为很早就出来谋生,她们很多人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
缅甸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
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
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
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
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
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
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
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景颇族的缅甸克钦族
缅甸,这个因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备受世界关注的东南亚国家,再次因为误射到邻国中国的几发炮弹而吸引了媒体的目光。
在中国边境爆发的战火,暴露了这个一心推动改革、希望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国家的多年顽疾——少数民族地区离心趋势和武装问题。
记者连线居住在战火发生地及邻近的云南省盈江县居民,讲述他们经历的缅甸边境战事。
“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距离中缅边境的国门只有100米左右。
趟过一条河,就到了缅甸境内的拉咱。
正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的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总部就在那里。
连日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个边陲小镇的宁静。
国境两头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每天都能听到炮声。
我们尽量少出门。
”云南盈江县那邦镇边陲宾馆工作人员、来自缅甸克钦邦的董丽艳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个宾馆由10名缅甸人负责运营,老板是中国人,但并不在这里。
从12月底开始,连日的炮声,令原本闲适的边陲小镇,变得不再平静。
12月30日,随着缅甸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的战事吃紧,3发缅方炮弹落入那邦镇,损毁了一座房屋,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这些天每天都听到缅甸那边打仗的声音,每五六分钟就能听到炮声。
声音很大,像打雷一样。
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着觉,炮声一响,就起来看一看。
”那邦镇居民杨正文向记者讲起这几天的经历,也很无奈,“我认为不会打到中国来,现在对生活影响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几天有一颗炮弹打到傈僳族的村子里面,他们还以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
”杨正文的老婆说,“还是挺恐怖的,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我们没什么防护措施,也不知道怎么防。
”盈江县一家宾馆的工作人员管小姐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她们的住处不在国界线附近,也没有听到枪炮声,但是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儿,非常担心炮火烧到中国来。
“这个可说不定,但还没有想到预防这么远。
”管小姐称,安检比较严,刚刚接到通知,只要外国人来住宿,就要通知边防人员。
“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这段时间查得严,可能就是因为那边打仗的关系。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云南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杨正文对记者透露说,10日那天,那邦镇上来了很多中国景颇族人,要求缅甸双方停火。
如果不停火,他们就要去帮缅甸那边的克钦族。
中缅边境 拒绝妥协的“独立军”克钦邦的地方武装在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便已存在。
1947年,缅北掸邦、克钦邦等少数民族武装与“缅甸国父”昂山政权签订了《彬龙协议》,重点是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
1947年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彬龙协议》的原则也有体现。
这成为缅地方武装长期存在的重要历史渊源。
当然,有了枪,也就为缅甸少数民族地方与中央的长期对抗埋下了伏笔。
克钦独立军1961年成立,与缅甸中央政府军在当地的武装冲突持续了33年。
克钦独立军是缅北最有势力的民族武装之一,最高政治诉求是独立。
1994年,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签署停火协议,此后十多年来,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2008年,缅甸通过新宪法,遭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认为新宪法没有赋予其充足自治权。
2009年4月,缅甸军政府拟定了全缅民族武装的整编计划,同样遭到绝大部分民族武装的拒绝。
其中就包括克钦独立军。
2011年6月9日,由于整编谈判破裂,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协定,战火再燃。
直到冲突激化,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纠结的缅甸民族认同“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象的共同体”,在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是政治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因为历史证明,人类对于身份认同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
像其他殖民地国家一样,缅甸的精英们也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概念,一个是兼顾少数民族的“Burma”,一个是大缅族主义的“Myanmar”,过去60多年来,这两种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缅甸至今难以解决的民族冲突。
国名背后的民族冲突“Burma”还是“Myanmar”,这是缅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国名之争,民盟领袖昂山素季一直坚持使用代表多元缅甸意味的“Burma”。
缅甸国内有135个民族,主体民族是缅族,占全国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数民族为掸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
在缅甸独立前,这些少数民族原则上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民族自治。
二战结束后,缅甸开始了民族独立进程,为了打破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图谋,国父昂山将军身穿克钦族服装来到克钦邦首府,劝说克钦一起建立联合国家。
其他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并于1947年签署了《彬龙协议》,决定在联邦国家体制下实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并依此协议形成了《缅甸联邦宪法》,其中规定了掸邦和克伦尼邦在十年之后有权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
《彬龙协议》对缅甸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很多少数民族仍表示要在这个协议框架内与缅甸政府谈判。
然而,5个月之后,缅甸联邦的缔造者昂山将军被暗杀了,继任者没有沿着昂山的路继续走下去,他们修改了昂山国父制定的宪法,对于这种根本的转变,负责修宪的缅甸法学家吴强吞说,“我们国家,理论上是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是单一制国家。
”单一民族还是多元缅甸?在宗教政策上,继任政府也背离了昂山国父的意愿。
缅甸有句谚语,成为缅族人就是成为佛教徒,但其他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1961年,缅甸将佛教定为国教,1962年,军政府执掌缅甸后,国家概念变成了——在一个种族(缅族)、一种语言(缅语)、一个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实现民族同化。
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少数民族选择武装起义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义运动就是由克钦独立军发动的。
克钦族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佛教成为国教是沙文民族主义的体现,因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与政府对抗的历史。
《缅甸:起义与种族政治》一书作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今后的许多年中,像克钦族一样,起义成为缅甸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缅甸现有公开的25支民族武装和10多支隐秘的民族武装,多年冲突没有让民族武装,也没有让政府军取得胜利。
缅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认为,60余年的民族武装冲突证明,在“一个宗教、一种语言、一个种族”的理念下,通过民族建构而实施的同化政策,不适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缅甸。
随着缅甸宣布改革,迎来了新契机,缅甸政府已经同多个少数民族签署停火协议。
但签订停火协议远非长远之计,动乱冲突仍时有发生,云南省社科院缅甸问题专家熊丽英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冲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
缅甸现有政策无法让少数民族相信能够得到平等的权利。
如果不从国策上改变,就很难彻底解决冲突问题。
”。
缅甸掸联邦,克钦邦,钦邦是什么族
掸邦的主体民族就是“掸族”,其实就是我国的傣族 克钦邦的主体民族是“克钦族”,其实就是我国的景颇族 钦邦的主体民族是“钦族”,有学者认为“钦”就是中国的“羌”。
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钦语支,其先民大约在公元2世纪前后从中国内陆南迁至缅甸户拱地区,随后继续向南转移,大约于13世纪到达亲敦江流域,几经辗转流徙,以后又于14--15世纪被迫迁至西北部山区钦山山脉定居,即今日缅甸的钦邦。
一部份迁到了印度阿萨姆地区。
是随藏缅语族南迁,较早进入缅甸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