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病态审美何日休?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小鲜肉吃个桃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长河滚滚,泥沙俱下,各种价值观裹挟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天理昭昭,大浪淘沙,被错误观念误导的不幸者日暮途穷。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形象”: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
“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国家出重拳遏制娘炮文化,饭圈文化,因为他已经危害到了青年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娘炮文化”不是今天才人有,也不就是简单的娱乐。
他有前世今生,其实是美国很早就搞的一个政治策略。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想用娱乐的方式来削减日本社会的雄性气质来减少其进攻性,1972年,在美国的资助之下,推出了第一批女性化男孩儿,这个策略真的改变了一些日本人。
这之后,娘炮文化又传到了韩国,近年席卷了我国。
娘炮畸形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日本牛郎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这也是国家打击娘炮文化的意义所在,中华儿女本该崇尚强者,本该心怀星辰大海,而不是被娘炮文化侵蚀,失去中华儿女的血性,有血性、有干劲、有文化、有信仰的人,这才是当下年轻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汉语有血性的男子被称为“汉子”,是因为当年卫青、霍去病等先人所带领的汉朝军队所到之处另敌人闻风丧胆,大呼“汉子来了”,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