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30要想,40要戒,50要数,60要放”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虽然大部分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中“30要想,40要戒,50要数,60要放”是指到了这几个年龄阶段,应该要做的几件大事。
30要想——想以后的人生规划30岁被称为“而立之年”,意思是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了,不能像二十岁那样张扬轻狂,肆无忌惮地去挥霍青春了。
这个年龄段,基本上都成家立业了(针对于以前的人,现在晚婚的人太多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怎么规划,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目标,都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清楚,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同时建立自己稳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要端,心中要善。
40要戒——戒不良的习惯与诱惑40是“不惑年华”,此时家庭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积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奋斗,身体机能各方面都处于下降趋势,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应当“要戒”,比如“烟、酒、赌、色”,否则就会把不良习气传给子孙,影响他们的成长。
同时经历过各种事情,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需要对万事万物都要有戒备之心,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权力、金钱、美色而忽略家庭。
50要数——数着时间过日子在农村人看来,50岁已是年逾半百,半截身子已入黄土了,因此50岁也被称作“知命之年”。
那时候医疗不发达,平均寿命较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所以到了这个岁数,老人们都会提前安排后事,农村好多人到了这个岁数都把棺材买回家了,所以日子便要数着过了,不能像以前一样肆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60要放——放手让子孙自己闯60已是“花甲之年”,到了这个年纪,啥事都看开了,没有不顺耳之事,听得进逆耳之言。
所有事情该放要放,该忘要忘,在家中要把当家的权利交给孩子了,要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 ,在生活中要有舍得的心态了,不要再像年轻时那样什么都想要,其实放弃也是一种成全,人生最高境界就是“难得糊涂”。
以上是我对“30要想,40要戒,50要数,60要放”的理解,这是以前劳动人民的智慧,更符合他们那个年代的发展。
现在人压力大,抽烟、喝酒、应酬虽然很不好,但有些时候真的被迫无法放下。
同时,现在人的退休年龄都到60周岁,想不拼搏不奋斗真的很难,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可以适当的往后推一推,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