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军队数倍于湘军,为何雨花台大战还是败给了湘军?
1862年10月至11月,忠王李秀成指挥的雨花台大战是关乎太平天国命运的一次关键战斗。
这次战斗意在清除湘军驻扎在雨花台的营垒,太平天国方面投入了数倍于湘军的兵力,使用了新式武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其中原因何在呢?
这里洪都烟客先介绍一下湘军在雨花台扎营的情况。
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后,天京上游门户洞开,湘军的先头部队快速东下。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进逼天京,在雨花台要塞扎营。
曾贞干率军驻扎在三汊河、江东桥一带,沿着长江岸边筑营,以确保粮道。
彭玉麟率水军保护水上交通,遏制九洑洲的太平军,保证江南江北联系畅通。
当时,湘军主力仍在安徽,曾国荃、曾贞干的部队再加上彭玉麟的水师,总数不超过三万人。
由于兵力不足,加上当时军中瘟疫流行,这一支湘军采用的是反客为主的做法:不急于攻打天京,在雨花台挖下长濠、筑起营垒,摆出长期驻扎的姿态。
当时太平军主力正在松江、上海一线作战,洪秀全下令李秀成率军回救天京。
在洪秀全的严厉催促下,李秀成于7月21日率领数十万大军(具体数字各方面资料记载不一,有的说号称六十万,有的说不到三十万,有的说以十万计)配备洋枪洋炮,回救天京。
从10月13日到11月25日,李秀成指挥大军向湘军阵地反复进攻,湘军将领倪桂战死,曾国荃也受了伤。
但是,李秀成以数倍于曾国荃的兵力,却没能打破湘军在雨花台的营垒,没能达到为天京解围的目的,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指挥失当。
李秀成率领的大军虽然向曾国荃的营垒发起猛烈攻击,“洋枪洋炮,骤若飞蝗”,但这种攻击是分散的,没有把湘军的主要营垒包围起来。
这种战法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不能取得有效的战果。
另外,李秀成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雨花台大营的正面,没有注意切断湘军的补给线。
如果把主要精力用于切断长江与天京护城河交汇口的三汊河,雨花台的营垒就会不攻自破。
第二,补给困难。
太平军没有切断湘军的补给线,使得湘军能够源源不断接到来自后方的武器、粮食、军饷,而太平军自己的后勤供应却十分困难。
由于资料缺乏,无法判断为什么天京近在咫尺,却对李秀成率领的大军几乎没有接济,他们只得自己设法筹集粮草军备。
李秀成自己曾说:“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
”第三,战斗力下降。
太平天国后期,军队中来自两广的老兄弟越来越少,新补充的兵源占了多数。
经略苏浙时新补充的兵源成分复杂,既有清军的溃兵,又有各地的土匪,这些人把恶劣作风带入天平军中,使得军纪松弛,军心散漫。
根据《湘军志》记载,当时太平军各级将领腐化,“自重其死,又乌合大众,不知选将,比于初起时衰矣。
”雨花台大战的失败,使湘军巩固了包围天京的营垒,曾国藩合围天京的计划得以继续实施。
太平天国方面则陷入处处被动,疲于应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