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历史上蝗灾每个朝代都有,严重者出现争食人肉,灾民为何不吃蝗虫充饥?
吃啊,谁说不吃的。
举个栗子:《贞观政要》: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人家皇帝都吃呢。
当然,李世民是做个姿态,不是吃蝗虫充饥。
但这说明蝗虫是可以吃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蝗虫富含蛋白质,虽然不定有多好吃,充饥总是没问题的——现代北方也还有烤蚂蚱的吃法,据说味道不错(未曾领受不敢妄言)。
诚然有人迷信蝗虫是天谴,人力不能相抗,不敢主动灭蝗。
可那是还有存粮度日的时候,真到饿疯了,饥民什么都吃,连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都能塞进肚子——古书中有饥民过境草木皆尽记录,蝗虫总比草根树皮好吃吧?
没有专门不吃的道理。
问题是灾荒并不止一种,虽说旱灾常伴蝗灾,却也不是必然——没有蝗虫上哪吃去?
此其一。
即使有蝗虫,够不够吃也是大问题,《新唐书·姚崇传》记录了一个灭蝗故事: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
’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去彼螟域,以及蟊贼。
’此除蝗谊也。
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
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
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祆,今祆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
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故事本身不是关注重点,结果才是。
“得蝗十四万石”听起来好多,实际上这是容量而非重量,即使不夸张,了不起也就三四百万斤(蝗虫尸体不可能像粮食一样压实称重)。
考虑到生蝗虫含有大量水分,一个人一天吃两斤还不一定够,满打满算捕杀的蝗虫不过勉强充当十万灾民(汴州一州)一二十天口粮,并不能解决问题。
此其二。
更现实的问题是,蝗虫不会送上门来给你吃,人家会飞会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捕杀。
高强度劳动条件下需要的口粮可比平常多多了,捕杀的那一点蝗虫完全填补不了捕杀过程中的巨量消耗。
此其三。
最后一个问题:捕杀蝗虫是个技术活,需要细致的组织。
乱哄哄的灾民缺乏配合,根本搞不掂,碰运气抓到几只蝗虫杯水车薪,完全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