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类和II类分子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023-08-30
135 阅读

1)表面抗原:细胞壁外的抗原物质 如:K抗原(大肠杆菌) Vi抗原(伤寒杆菌)2)菌体抗原:细胞壁中的抗原物质:O抗原。)

3)鞭毛抗原:鞭毛中的抗原物质:H抗原。)

4)菌毛抗原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④抗干燥作用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菌体抗原内毒素:①LPS组分,分子量大于10万,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脂质A组成。)

②能刺激M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L-1、6,TFN-α及趋化因子等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菌细胞外,有基础小体、钩状体和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功能: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菌在液体环境下可自由移动,速度迅速。)

1. 化学趋向性运动,有助于细菌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2. 与细菌致病性相关。)

3. 可用以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

粘附作用: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

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一类由菌毛分泌如:大肠埃希菌的Ⅰ型菌毛、定植因子抗原Ⅰ、淋病奈瑟菌菌毛产生的菌毛粘附素。)

另一类粘附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脂磷壁酸(LTA)等非菌毛产生。)

不同粘附素与相配的靶细胞结合。)

病毒抗原的加工与提呈抗原加工与提呈分为MHC-Ⅰ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与MHC-Ⅱ类分子限制性抗原提呈两种途径。)

病毒感染细胞后,由病毒类核算指令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病毒蛋白。)

合成的病毒除装配病毒外,可经细胞器中的蛋白酶降解成短肽,被MHC-Ⅰ类分子选择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这种病毒抗原提呈又成为内源性提呈,与CD8+T细胞作用,诱导CTL的杀伤功能。)

CTL被认为是清除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

MHC-Ⅱ类分子限制的抗原提呈又称为外源性抗原提呈。)

当病毒通过包饮或者吞噬而进入细胞后,经吞噬体内的酶水解为小片段的多肽后,由MHC-Ⅱ类分子选择结合后,表达于细胞表面,与CD4+T细胞相互作用,诱导T细胞释放IFN-γ、TNF-α、IL-2等细胞因子,并可辅助B细胞分化、成熟及合成抗体。)

现已发现在抗病毒免疫中抗原提呈类型随病毒种类不同而分别或同时存在。)

多数病毒经抗原提呈后可诱导CTL应答,但在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两种类型可以并存。)

因病毒是在细胞内复制,所以主要是以内源性抗原方式提呈,但当感染细胞被杀伤裂解后,病毒或病毒抗原释放至细胞外,又可被吞饮,变为外源性抗原方式提呈。)

CD4+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又可激活CD+8T细胞,因此两种抗原提呈形成交叉,在抗病毒免疫中可以互补。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